撑杆跳
有了李卫东的一番话,沉知周心里那些乱七八糟情绪终于被齐齐斩断。
文件夹次第打开,一篇篇英文文献被调取出来,铺满了半个屏幕。斯坦福光子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这些闪着金光的名字,都曾是她年少时梦想要去的地方。
一些已经褪色的记忆,就这么不合时宜地翻涌上来。
记忆里的冬天总是格外冷,申城的风像碎玻璃碴子,刮在脸上是细微的疼。但那一年,高三的冬天,她好像感觉不到。空调开得太足的教室,窗户玻璃蒙着一层雾,她能用指尖在上头画出乱七八糟的螺旋线。
江寻就坐在她旁边,把耳机分她一半,里面是她听不懂的后摇。他用手肘捅捅她,压低声音说:“查到了,附近有个叫Kendall Square的地方,好吃的多。以后咱们的课题要是推进不下去,就去吃龙虾。”
她瞪他一眼,“谁要跟你一起推进不下去了?”
“好好好,只有我,”他笑着投降,“等沉大科学家功成名就那天,别忘了回来捞我一把就行。”
那时的未来是那么具体,他们理应会在查尔斯河畔散步,会在下雪天缩进同一件大衣,会为了一篇论文的署名顺序争执,也会在周末的午后,窝在小小的公寓里,分享一份微波炉加热的速食千层面。
未来像一张地图,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细节清晰,路途明确。
然后,地图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那是一月底,临近春节的时候。
她把那几行字反反复复看了三遍。
无限期行政审查。底下附了一行小字,援引了某条移民与国籍法的晦涩条款。
那天晚上,江寻给她打电话,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兴奋:“周周!我爸托人问了,学校西边有个社区,安全也安静。我看了照片,有两个卧室,其中一间光线特别好,给你当书房。”
电话这头,沉知周正把脸埋在枕头里,把所有声音都摁进柔软的棉絮深处。
她听着他说未来的蓝图,一字一句,都像是锤子,砸在她那张被撕裂的地图上。她开了口,声音有些哑,“我……我爸妈这边有点事,先挂了。”
“怎么了?严重吗?”他立刻问。
“不严重,”她深吸一口气,让声音听起来正常些,“家里的一些……琐事。你定吧,我都行。”
她说,“我都行”。
从那一刻起,谎言开始生根。
她知道江寻家或许有办法。以他的性子,只要她露出一丝一毫的为难,他大概会闹得天翻地覆,会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关系,去撞开那扇看似紧闭的门。
但那不是她要的。
科学到底是全人类的阶梯,还是一小部分人筑起的高墙?是什么时候起,一个学者的女儿,竟也会因为父亲的研究,而被一张看不见的网拦在门外?
这道题,她解不开,也不想解。
那之后的一个多月,是整个青春期里最漫长的凌迟。白天,她要陪着江寻规划未来,在选课系统里收藏相同的课程编号,对着波士顿的租房网站点头;晚上,她一次次打开清大的招生页面上。
按下“提交”键的那一刻,窗外有烟花炸开,是旧年最后的声响。
现在想来,当年那个孤注一掷的决定,最初当然有少年意气推波助澜的成分。可清大这方园子里,时间走得很踏实,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磨平了年少时那些过于尖锐的棱角,又用无数实践成果,不断回馈着当年那个决定。
九年里,并非没有过怀疑。但每一次,将她从动摇边缘拉回来的,恰恰是那些从“无”到“有”的微小瞬间。
第一次独立设计微型电路;第一次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一点点的进展,构成了她科研生涯里最坚实的坐标系。
她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亲手将一张白纸,一笔笔填满看似无序却暗含逻辑的线条,直至它成为一幅完全属于自己的图景。与那些相比,个人的情感得失,便显得微不足道。
“走了走了,吃饭去了,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方晓婷清亮的声音打断了沉知周的回忆。她晃了晃神儿,抬起眼,这才看到身边的同事们都已经陆陆续续起身,办公室里只剩下零星几人。屏幕的光有些刺眼,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眶,应了一声,“来了。”
食堂里人声鼎沸。中央悬挂的巨大屏幕上,正实况转播着一场撑竿跳高比赛。画面里,运动员身姿矫健,如离弦之箭,助跑,起跳,撑杆弯曲到极致,再将人奋力抛向空中。
横杆的高度一次次被刷新着纪录。沉知周端着餐盘,看得有些出神。
她忽然觉得,自己做的事,和那个屏幕里的人很像。
物理的定律无法被战胜,地心引力永远存在,没有人能永远停留在空中。每一次纵身跃起,都必然伴随着回归地面的结局。
但起跳的瞬间是幸福的。在那短暂的腾空时间里,周遭变得很安静,只剩下空气从耳边掠过的声音。人在高空能生出许多幻象:这一次会跳多高?能看到多远的风景?在最高处又会发生什么?
彼时彼刻,你用生命全部的热忱,去拥抱下一秒不确定性的消解,那一瞬间的幸福,已经足够抵消跌落本身。
文件夹次第打开,一篇篇英文文献被调取出来,铺满了半个屏幕。斯坦福光子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这些闪着金光的名字,都曾是她年少时梦想要去的地方。
一些已经褪色的记忆,就这么不合时宜地翻涌上来。
记忆里的冬天总是格外冷,申城的风像碎玻璃碴子,刮在脸上是细微的疼。但那一年,高三的冬天,她好像感觉不到。空调开得太足的教室,窗户玻璃蒙着一层雾,她能用指尖在上头画出乱七八糟的螺旋线。
江寻就坐在她旁边,把耳机分她一半,里面是她听不懂的后摇。他用手肘捅捅她,压低声音说:“查到了,附近有个叫Kendall Square的地方,好吃的多。以后咱们的课题要是推进不下去,就去吃龙虾。”
她瞪他一眼,“谁要跟你一起推进不下去了?”
“好好好,只有我,”他笑着投降,“等沉大科学家功成名就那天,别忘了回来捞我一把就行。”
那时的未来是那么具体,他们理应会在查尔斯河畔散步,会在下雪天缩进同一件大衣,会为了一篇论文的署名顺序争执,也会在周末的午后,窝在小小的公寓里,分享一份微波炉加热的速食千层面。
未来像一张地图,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细节清晰,路途明确。
然后,地图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那是一月底,临近春节的时候。
她把那几行字反反复复看了三遍。
无限期行政审查。底下附了一行小字,援引了某条移民与国籍法的晦涩条款。
那天晚上,江寻给她打电话,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兴奋:“周周!我爸托人问了,学校西边有个社区,安全也安静。我看了照片,有两个卧室,其中一间光线特别好,给你当书房。”
电话这头,沉知周正把脸埋在枕头里,把所有声音都摁进柔软的棉絮深处。
她听着他说未来的蓝图,一字一句,都像是锤子,砸在她那张被撕裂的地图上。她开了口,声音有些哑,“我……我爸妈这边有点事,先挂了。”
“怎么了?严重吗?”他立刻问。
“不严重,”她深吸一口气,让声音听起来正常些,“家里的一些……琐事。你定吧,我都行。”
她说,“我都行”。
从那一刻起,谎言开始生根。
她知道江寻家或许有办法。以他的性子,只要她露出一丝一毫的为难,他大概会闹得天翻地覆,会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关系,去撞开那扇看似紧闭的门。
但那不是她要的。
科学到底是全人类的阶梯,还是一小部分人筑起的高墙?是什么时候起,一个学者的女儿,竟也会因为父亲的研究,而被一张看不见的网拦在门外?
这道题,她解不开,也不想解。
那之后的一个多月,是整个青春期里最漫长的凌迟。白天,她要陪着江寻规划未来,在选课系统里收藏相同的课程编号,对着波士顿的租房网站点头;晚上,她一次次打开清大的招生页面上。
按下“提交”键的那一刻,窗外有烟花炸开,是旧年最后的声响。
现在想来,当年那个孤注一掷的决定,最初当然有少年意气推波助澜的成分。可清大这方园子里,时间走得很踏实,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磨平了年少时那些过于尖锐的棱角,又用无数实践成果,不断回馈着当年那个决定。
九年里,并非没有过怀疑。但每一次,将她从动摇边缘拉回来的,恰恰是那些从“无”到“有”的微小瞬间。
第一次独立设计微型电路;第一次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一点点的进展,构成了她科研生涯里最坚实的坐标系。
她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亲手将一张白纸,一笔笔填满看似无序却暗含逻辑的线条,直至它成为一幅完全属于自己的图景。与那些相比,个人的情感得失,便显得微不足道。
“走了走了,吃饭去了,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方晓婷清亮的声音打断了沉知周的回忆。她晃了晃神儿,抬起眼,这才看到身边的同事们都已经陆陆续续起身,办公室里只剩下零星几人。屏幕的光有些刺眼,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眶,应了一声,“来了。”
食堂里人声鼎沸。中央悬挂的巨大屏幕上,正实况转播着一场撑竿跳高比赛。画面里,运动员身姿矫健,如离弦之箭,助跑,起跳,撑杆弯曲到极致,再将人奋力抛向空中。
横杆的高度一次次被刷新着纪录。沉知周端着餐盘,看得有些出神。
她忽然觉得,自己做的事,和那个屏幕里的人很像。
物理的定律无法被战胜,地心引力永远存在,没有人能永远停留在空中。每一次纵身跃起,都必然伴随着回归地面的结局。
但起跳的瞬间是幸福的。在那短暂的腾空时间里,周遭变得很安静,只剩下空气从耳边掠过的声音。人在高空能生出许多幻象:这一次会跳多高?能看到多远的风景?在最高处又会发生什么?
彼时彼刻,你用生命全部的热忱,去拥抱下一秒不确定性的消解,那一瞬间的幸福,已经足够抵消跌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