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
第277章 心有所属
弘复帝有些无可奈何。
太孙眼下仍在乾清宫里罚跪,他也的确气恼自己的这个嫡长孙一再不分是非黑白纵容高家人胡作非为,冯莨琦和张凤仪两条人命尚不能让身为一国储君的太孙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今日圣德太后寿诞之上,竟然险些做出凌辱贵女的无耻罪行,倘若不是王太后处治得当,真让他再逼死了易夫人母女,必定会震惊朝野,已经有不少臣公均在质疑太孙的品行,甚至连内阁重臣也数次上谏,请准严惩宋国公府,呼吁对太孙严加管教约束,要是让百官得知太孙再度犯下这等恶劣行径,废储的奏章只怕要淹没御案。
连弘复帝自己也在怀疑太孙是否能够继承他的志向,倘若执迷不悟,莫说复兴盛世,只怕宗庙社稷就要毁在他的手上!
可弘复帝对太孙到底不曾绝望,太孙才十三岁,并非完全不听教诲,自来听授经筵寒暑风雨皆无缺席,弘复帝记得当时稚拙之龄的孙儿,当受允出阁听教东廊时,称诺不负祖父寄望先尊遗志时板得端肃的小脸和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那双眼睛极肖其父,让弘复帝怎么也不能忘故太子秦谛,他的嫡长子,出生在那样艰险的岁月,五岁那年,因他为彭妃设计陷害,谛儿就懂得往乾清门前跪求皇祖父切勿轻信毁谤,那晚上风雪虐风饕,小小的孩子就那样跪在巨大的宫门前声声哭求,要不是王太后及时赶到,谛儿只怕那时就会夭折于冰天雪地。
从那时起,谛儿就懂得了他虽为皇长孙,却有如身处虎狼环伺的险境,从那时起谛儿就立志为父亲分忧,小心翼翼的奉迎皇祖父,悬梁刺股般勤奋好学,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皇祖父的认同,不要废了东宫储位,不要把他们囚于凤阳高墙,他为此殚精尽虑,所以才至于年纪轻轻就油尽灯枯。
一场风寒,就夺走了他的性命。
弘复帝更记得他的谛儿当弥留之时,仍然望着他一遍遍地自责,为他不得不卸下重担,再也无法屡行为子为臣的责任。
裕儿和谛儿多像啊,不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连几乎成为秦氏血统标示的朱砂痣,都和他的父亲一样生在左耳垂。
所以弘复帝始终无法相信太孙秦裕已经无可救药,他更加自责没有早些意识到高家人的贪图,如果他及时隔阻太子妃、宋国公府对太孙的影响和唆使,太孙不会像现在这样乖戾,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太孙才十三岁,弘复帝相信经过严厉督导还能挽救,等太孙痛改前非,他就能放心的把重担和权柄移交,他相信谛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保佑裕儿,帮助裕儿成为复兴盛世的明君贤主。
所以就算弘复帝明白和嫔不怀野心,不至于把太孙的恶行声张传扬,但他还是不希望和嫔知道这件事,他的确偏心,不愿太孙的污点为更多人知悉。
当王太后总算把前因后果叙述完毕,弘复帝几乎迫不及待便加一句嘱令:“和嫔,此事不许声张。”
和嫔看了皇帝一眼,也几乎忍不住开口顶撞,她想告诉弘复帝继续包庇太孙的恶行会造成什么后果,她甚至想要揭穿弘复帝的自欺欺人和一厢情愿,在她看来太孙秦裕已经彻底没救了,如果这样的储君最终继承大统,那将是宗庙社稷的浩劫灾难。
但她最终还是忍住了。
她的确已然不是那个和弘复帝荣辱与共的人,疏离和冷淡已经让他们相隔太远,她只望五郎不受牵连,他们母子的微薄之力,哪里能够挽救秦姓江山的穷途末路?
“妾身谨遵圣令。”她先是称诺,又望向太后:“母后,您一贯知道五郎的脾性,看着虽说冷清不近人情,但心肠是最软的,今日之事,不是明珠换作其余闺秀遭遇,他既然知道真相,一样会铤身而出为无辜者讨回公道,可不能说就是钟情于明珠。”
“你连问也没问过五郎,怎么知道他就不乐意娶董氏女为妃?”弘复帝道。
“因为五郎早就告诉妾身他已经心有所属!”
这下连王太后都觉得诧异了,蹙眉道:“五郎已经心有所属?早些日子我还试探过他,想知道他对姻缘之事有无想法,他一句从无打算直冲冲的回应,还说什么只想着能求得皇上允可,放他出京游历一番,要是这么早就立府成亲,如今又不许亲王赴藩,更无望离京游历了……”
弘复帝干脆指责道:“和嫔分明是因为自己想要避事,就杜撰五郎的意愿,五郎未曾封王开府,一直住在宫城之内,并不曾接触闺秀女子,他哪里来的心有所属?”
“心有所属几字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五郎确然对妾身亲口表述,说与其娶一个陌生又不知性情好恶的女子为妻,宁肯……妾身侄女新知,与五郎也能算上青梅竹马……”
莫新知,是和嫔兄长之女,自四岁时便常来宫中姑母的殿苑小住,又因和嫔居住的长春宫乃以敬妃为主位,别说五皇子,连六皇子与莫新知也能马马虎虎称得上青梅竹马,原本皇子们的婚事,亲上加亲的例子司空见惯,但弘复帝这时却大发雷霆。
“荒谬!真是荒谬!”弘复帝又再起身徘徊,好一阵才落座,手指着和嫔:“你自家侄女从小就患郁证你难道不知道?正是为了治愈此病,你才时常接她入宫,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病哪有一丝好转?她也算久在内廷了,朕记得她的年岁和裕儿相当,裕儿都已经听政了,可她呢?痴痴呆呆连话都不会说,见了朕与母后也从来不会行礼,莫门有这样一位女儿,将来婚嫁自然艰难,你这当姑母的心疼侄女朕不是不能体谅,可你竟然,你竟然……你竟然要撮合五郎娶她为正妃?!亏你还口口声声为了五郎一生安乐着想!”
“新知的确与普通人有异,但她并非痴呆不通事理!”和嫔自来就维护侄女,听弘复帝急怒之下把侄女称作痴呆,想都不想便顶撞回去:“新知就算怪异,也总胜过太孙吧,至少不会连是非好歹都分不清楚!”
“莫氏,你竟然敢……”
“好了!”王太后只觉太阳穴被针扎一般,忍不住喝断了这对冤家新一轮的争执:“都冷静些,如今讨论的是五郎的终生大事,牵三扯四的你们是嫌事态还不够混乱不成?”
她自己也沉吟一阵儿,才对和嫔说道:“我信得过你不会不顾五郎的意愿,可是和嫔,我也认同皇上,新知确然不适合为五郎的王妃。”
那孩子十好几岁了,仍如天聋地哑一般,和嫔不是没有带她来过慈宁宫,但无论怎么教,新知别说行礼问安,连笑容都不曾露出,坐在一旁面无表情,看上去的确不像正常人。
“母后,新知不是不会说话,只是不愿交谈,但唯有对五郎,他们两人倒是无话不说,新知也确然不是痴呆,很多事理她心里都明白,别的不说,就说盲棋一门……五郎鲜少能寻到弈友,就连兰庭,于此一门也自愧不如,可五郎唯独不能胜新知!母后或许不信,但新知强记之能确然出众,仿佛天生便有过目不望之能,她的工笔,能还人物场景极度逼真;又论琴乐,但凡过耳即能复奏。无人教授她这些技艺,都是她自己摸索学成,五郎寻常话少,可只要他与新知一处,两人当真能秉烛夜谈通宵达旦。”
王太后颔首:“皇上别不信,我还真目睹过五郎与新知盲弈,结果五郎竟然告负。”
“五郎与新知皆是情窦未开,但五郎也明白他身为皇子,许多事都身不由己,关于姻缘之事,我也询问过五郎,五郎称他现在并不打算娶妻,也实在不知什么样的女子会让他钟情,只称与新知在一块儿,倒还不觉索然无味,新知对五郎又极依赖,五郎也打定主意不会弃新知不顾,他说新知这样的情形,日后必不答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唯愿与五郎一人交流,要若五郎再不见她,新知必定封闭自己,五郎爱惜新知,愿意和她相伴,他甚至已经打算请求母后成全,不过妾身知道这事不易,需要从长计议,没想到皇上忽而决定赐婚五郎,这件事已经瞒不住了。”
“就算这是五郎的意思,可你侄女……她要只是你的侄女,朕当然可以不计她的怪僻不知礼数,可她若是亲王妃,是天家皇族的子媳,礼法怎容她放诞怪僻的举止?!她这样的性情,怎么协佐亲王府的内务?说不定她都容不下五郎另有姬妾!”
“皇上,您除了五郎之外,有那么多的皇子,他们都能遵遁礼法,您难道就不能纵容一下五郎的特殊?妾身相信,就算五郎不得赐封,他也不会有丝毫怨言,他在意的从来不是富贵权位,他只想能够摆脱这些拘束,恣意快活的渡过此生,您就当真不能纵容五郎这唯一愿望?妾身请求皇上,您不能认同新知为亲王妃,不如干脆贬斥五郎为庶人,将他们两人放逐京城之外,就算他们从此粗茶淡饭,就算耕樵于山野村郊,就算妾身老死内廷不与骨肉相见,妾身也情愿放五郎自由,皇上若怀疑妾身自作主张,大可现在诏来五郎问询,妾身唯只请求皇上,允可五郎心愿!”
------------
第278章 缘定秦询
春归没想到晋国公府会大张旗鼓地登门道谢,甚至是晋国公夫人亲自领衔,除了明珠姑娘以外几乎所有女眷集体到场,别说春归吃惊,就连老太太都是一脸震撼,更不说二夫人彭氏,惊诧让她舌头打结,在发挥寒喧客套这一技能时都变得磕磕巴巴一点都不流畅了。
纡佩园的事故春归一字未提,只用花神献礼这种注定广为张扬的说辞用作交待,老太太听得倒是一惊一乍连连咂舌,几乎就要信以为真……彭夫人却还保持着一贯水准,无论心里信不信,嘴巴上都还是坚持功利的。
“还道圣德太后当真不问世事了呢,没想总归还是看不淡虚荣浮誉,寻常寿诞而已,硬要折腾出一段祥瑞传奇来添光加彩,一方面尊荣高压圣慈太后一头,另一方面,也是遂了皇后的心愿,当众显明择中董氏女为太孙妃,庭哥媳妇你也真是的,连这点子局势都无法勘破,还真信了那套神神叨叨的说辞,可见虽然老太太和我一再叮嘱,对你都是耳边风罢了,你要是真与惠妃亲近,哪至于到这时还糊里糊涂。”
就连苏嬷嬷这次也没有反驳彭夫人的质疑,赶忙肯定:“祥瑞之说必为杜撰,看来圣德太后已经决意包庇太孙,庭大奶奶的确太疏忽了,怎么没想法子拆穿这套说辞?”
于是老太太就郁怒了,没给春归好脸色,一连几日对她都是不冷不热的,这还是在春归没有详述,老太太并不知道春归也是“目睹”那枝仙苑琼华的见证之一的条件下。
晋国公夫人率领全家女眷浩浩荡荡登门道谢,立时就让“实情真相”大白太师府了。
但春归刚在心里叫苦,还不及盘算如何应对老太太更多的怒火,老于世故的晋国公夫人就替她把这事给摆平了:“我也不瞒太夫人,皇后娘娘的美意我不是没有领会,也觉得受宠若惊,可我们家明儿那孩子,本就比太孙殿下年长,且性情也端肃,说句逾礼的话,倒更像高殿下一辈人儿,我就担心殿下与明儿不相投契,得以尊荣却难得和睦,所以一直迟疑,不过既然承蒙娘娘青睐,我家当然也不能急着为明儿议亲,这孩子的婚事就这样耽搁下来。
没想到的是明儿这回入宫参加太后娘娘的寿诞,因寻获花神献的贺礼,蒙受太后娘娘厚爱,竟然萌生了聘娶明儿为六皇子妃的想法,向皇上一提,皇上一口应允了赐婚。我也不妨与太夫人说句实话,六殿下是圣德太后亲自教养,仁义礼信自是无可挑剔,且六殿下比明儿年长,日后就算有了争执龃龉,或许还能包涵迁就几分。更不说我们家的国公爷自来也钦佩六殿下,说这么多的皇子中,唯五、六两位殿下的文才最佳,倘若不是生在天家皇室,和众多士子一样走科举之途,必定都能够金榜题名的。
还有一件好处,六殿下日后得封亲王,身份既尊贵,又不至于忙于君国政务,肩上没那么大的责任,府里就没那么杂的人事,明儿更能省心不少,这桩姻缘端的是尽善尽美。”
春归低垂眉眼目光闪烁,心说晋国公夫人俨然清楚自家老太太的“症结”,心心念念皆在于为十皇子争取董门
这一臂助,不过相比太孙、齐王、魏国公府一类确定的对头,至少董明珠嫁给六皇子于惠妃母子而言威胁要小许多。
在老太太和惠妃看来,圣德太后已然失势,其本家宁国公府也早就退出了权势中心,六皇子的生母敬妃不过宫人出身,因父母早已过世,且无兄弟手足,所以本家并未得封爵,六皇子根本没有谋夺储位的基础,日后势必闲散王爷而已。
而晋国公夫人早前的话也不可谓不明显了,他家看中的就是六皇子不涉储位之争,孙女嫁过去省心,且晋国公府仍能保持中立,不至于因为一桩姻缘被动站定阵营。
惠妃党营无法争取到晋国公府为助力,自是希望他们继续中立的。
不过晋国公府当然也不是因为畏惧惠妃母子,才特意来解释这一番,事实上他们想同哪家联姻,从来不曾也毫无必要顾忌惠妃及江家的想法,春归明白晋国公夫人之所以多此一举,其实是为了她的处境考虑。
董家决定要大张旗鼓登门道谢,但又不能把纡佩园的事故实情泄露,当着太师府女眷的面儿,只能另寻个说法对春归表示谢意,但既然是为道谢,总不能让春归反而受到尊长的埋怨,所以晋国公夫人才会耗废那长的言辞,让老太太明白这件事对惠妃母子并无不利。
这位老夫人紧接着又笑道:“说来要不是小顾提起太后娘娘经花神托梦的事,我家明儿也想不到她在采霞楼上目睹的是祥瑞,错过了花神的献礼,还哪能讨得太后娘娘的欢心呢?那就错过这桩良缘了。所以我家明儿的福泽,也多亏得小顾居中成全,说是明儿的大媒也不为过,该我们亲自登门谢媒。娘娘此时只是遣人递来口讯,过几日就会颁发懿旨了,我家领了旨,必然是要筹办谢恩宴的,到时会正式送来请帖,不过现在我就先亲口邀请了,太夫人可一定要让小顾赴宴。
论来小顾是贵府的长孙媳,莫说有太夫人诸位亲长怜爱,单论太后娘娘对她的嘉许青睐,从此在这京城里,论是谁也不敢让她受委屈的,我家明儿虽承蒙了小顾的恩情,也难有机会报答,我想来想去,就想到一件儿。小顾不幸幼年失怙,族里虽有亲长却远在汾阳,年节时连个走动的本家都没有,她既和明儿投缘,不如两人干脆结拜为姐妹,明儿的娘认了小顾当干女儿,我们董家也算是小顾的娘家,万一小顾有什么地方需要关照,我家在京城,也能及时照应。”
意思显然是要把春归纳入晋国公府的羽翼之下保护,老太太也就罢了,彭夫人大觉悚然心惊。
晋国公是如何的炙手可热?更不说还有易氏一门,易夫人要真认了顾氏做干女儿,顾氏就再不是无依无靠的孤女了,若真在夫家蒙受委屈,晋国公府就能公然替顾氏出头!
这样一来,顾氏就完全能够在太师府里挺直了腰杆,若是觑觎内宅管事之权,她是长房长媳,家主正妻,背后还有晋国公府为靠山,自己岂不是只能拱手相让?
情势大大不妙啊。
老太太却没想这样的深入,盘算着另外一件事儿:“那可是庭哥媳妇求都求不
来的福气!说起来我们家的二娘,这段时日也多亏了庭哥媳妇的教导,再不像过去那样鲁莽冲动,庭哥媳妇日后与贵府时常走动,我们家的二娘也能跟去见见世面,多学一些人情来往。”
晋国公夫人笑道:“日后咱们两家也算是亲朋了,论是过去有多少龃龉,也不能再计较的,这回谢恩宴,赵二姑娘当然要和嫂嫂一齐赴请的。”
老太太就十分满意了。
兰庭没能和晋国公府联姻,没想到庭哥媳妇却能投了董家的缘份,虽说换了纽带效果却没啥区别,总归是进一步笼络了晋国公府,日后惠妃和十皇子的事儿,有庭哥媳妇这一纽带还怕晋国公府继续袖手旁观不成?
春归莫名其妙就多了个义母,自己都觉得云里雾里的一点不真实,等晚上见了兰庭,连忙把这件突发的事告诉,但赵修撰关注的重点显然和春归不一样。
“竟是赐婚六殿下与董姑娘。”他稍稍蹙结了眉头,神色十分凝重。
“迳勿莫不以为发生了纡佩园的事故后,皇上竟然还会赐婚太孙与董姑娘不成?”春归很不解兰庭的反应。
“长幼有序,我以为皇上会先考虑五殿下的婚事。”
春归仍然不解五殿下联姻董家和六殿下联姻董家有何不同。
她本想追问兰庭为何这样烦闷,却看出赵大爷俨然不想多说的模样,否则不待她问,也会剖析其中的干系利害了,这一迟疑就到底没能把话问出口,就干看着兰庭整一晚上都闷闷不乐了。
这是甚长一段时日以来,春归第一次清晰感应她和兰庭之间的隔阂。
原来两人并非已经亲密无间无话不说了,这让春归也跟着闷闷不乐,她闭着眼面着壁努力睡眠,却显然感觉到兰庭此夜的辗转反侧,失眠本来就是一件让人烦躁的事,原本微小的芥蒂仿佛在春归的体内逐渐发酵。
她表达不满的方式是次日清晨没像往常一样和兰庭一同起身,服侍着梳洗更衣两人共进朝食。
兰庭并没意识到春归的烦闷,没有惊动她,自己收拾妥当后径去上值。
春归听他走后才从床上翻身坐起,在帐子里默默散发着起床气。
她其实并不是不通情理,懂得如今世道对于男子而言不将外务告知内眷才是正常,她为此郁怒简直就是无理取闹,但谁让赵大爷自己声称从来把这些所谓的礼矩规则嗤之以鼻呢?寻常遭遇烦难时,也的确会与她商讨,偏偏这回遇见六殿下和晋国公府联姻的事,就成了只字不提兀自烦恼了!
其中的缘故实在扑朔迷离。
事无不可对人言,赵大爷这回的态度十分可疑。
听说了这桩姻缘,连易夫人要认她当干女儿的事都顾不上过问了,一个字的意见和商量都没有!
春归正生闷气,帐子被猛地揭开,气沉丹田预备着大喝一声的菊羞竟见大奶奶盘膝坐在床上,两眼炯炯有神全然不存刚刚睡醒的恍惚,不由呆住,主仆两个大眼瞪小眼了一阵儿,气氛更加的吊诡了。
------------
第279章 逼着纳妾
菊羞眼瞅着大爷今日形只影单的自力更生,几乎不经大脑就作出了女主人“好景不长”又开始贪睡偷懒的判断,想着大奶奶亲自赋予并再三强调让她督促提醒的特权,就完全没把大爷“不用太早唤醒大奶奶”的交待当一回事,正准备突然袭击发挥她的狮吼神功,无情嘲笑外加惩罚大奶奶的意志薄弱,没想到帐子一掀,看到的竟然是这样一幅诡异情景。
大眼小眼地互瞪一阵后,菊羞爬上床去,趴在近处把春归好番打量:“大奶奶不会是和大爷闹别扭了吧?”
春归没好气地看着她:“这样明显?”
“真是这样?”菊羞“啧啧”两声:“这可少见!奴婢昨儿夜里服侍大奶奶洗漱时,就见您的神情不怎么痛快,脸上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的,且大爷的话比往常也少了,心里就猜测着莫不是您两位竟有了争执?只不敢相信,还道是奴婢自己多心了,没想竟然真是闹了别扭。”
她仍在春归面前趴着,眼珠子骨碌碌地乱转一阵,突然挺直了脊骨:“莫不是,大爷因为六殿下和董姑娘的婚事心里不痛快,大奶奶拈酸吃醋了?”
没等春归回应,菊羞就说起她如此判断的依据:“昨日里也没有发生别的事儿,大奶奶又一贯心宽,鸡毛蒜皮的事才不会放在心上,奴婢想来想去,也只有拈酸吃醋这一可能了,大爷也真是的,虽说晋国公从前的确有意和太师府联姻,就算大夫人从中作梗,大爷自己不也没有坚持不是?如今才觉懊恼,也难怪大奶奶心里不痛快。”
“胡说什么呢!”春归这才阻止了菊羞继续发挥想象,伸脚把她轻轻一踹。
可脑子里到底忍不住“胡思乱想”,疑惑自己难道真是在拈酸吃醋不成?这可真是无理取闹了,她可心知肚明赵修撰的意图,为了大局早就决意婉拒晋国公的美意,否则论是沈夫人如何的从中作梗,赵修撰也不可能任由摆布。他怎么会因为董姑娘另嫁他人就郁郁不乐?
自己决非拈酸吃醋,应该是眼看着赵修撰独自烦闷却无能为力,根本不知他因何烦闷所以完全无法分忧解难,所以懊恼不满,说到底是在责怪自己——春归果断选择了这一“贤良淑德”的原因为自己注脚,拒绝承认无理取闹的错谬。
不过这样仿佛更不应该埋怨赵大爷了?
春归决定不再深究这场闷气的根源,她是个大度的人,就像菊羞说的一贯心宽,既然已经选择了不再过问赵大爷为何不满六皇子即将迎娶董姑娘的事,就不应胡思乱想使小性,一晚上的闷气已经足够摧残身心了,继续窝火大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大计。
又待往踌躇园例行晨省归来,听闻汤回求见,只见他奉上一托盘白花花的银两,说道是奉大爷之令:“大爷称易夫人既然要认大奶奶为义女,必定会正式筹办一场认亲宴,一来大奶奶要准备给董、易两家诸位亲长的进礼,再者大奶奶既然与董姑娘有了姐妹的名义,添妆时就更要丰厚些,这些银两大爷交给大奶奶备用,另外还让小人协佐着姜东,把京城里知名的绸缎首饰等等店铺列张单子出来,方便大奶奶备礼。”
弘复帝有些无可奈何。
太孙眼下仍在乾清宫里罚跪,他也的确气恼自己的这个嫡长孙一再不分是非黑白纵容高家人胡作非为,冯莨琦和张凤仪两条人命尚不能让身为一国储君的太孙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今日圣德太后寿诞之上,竟然险些做出凌辱贵女的无耻罪行,倘若不是王太后处治得当,真让他再逼死了易夫人母女,必定会震惊朝野,已经有不少臣公均在质疑太孙的品行,甚至连内阁重臣也数次上谏,请准严惩宋国公府,呼吁对太孙严加管教约束,要是让百官得知太孙再度犯下这等恶劣行径,废储的奏章只怕要淹没御案。
连弘复帝自己也在怀疑太孙是否能够继承他的志向,倘若执迷不悟,莫说复兴盛世,只怕宗庙社稷就要毁在他的手上!
可弘复帝对太孙到底不曾绝望,太孙才十三岁,并非完全不听教诲,自来听授经筵寒暑风雨皆无缺席,弘复帝记得当时稚拙之龄的孙儿,当受允出阁听教东廊时,称诺不负祖父寄望先尊遗志时板得端肃的小脸和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那双眼睛极肖其父,让弘复帝怎么也不能忘故太子秦谛,他的嫡长子,出生在那样艰险的岁月,五岁那年,因他为彭妃设计陷害,谛儿就懂得往乾清门前跪求皇祖父切勿轻信毁谤,那晚上风雪虐风饕,小小的孩子就那样跪在巨大的宫门前声声哭求,要不是王太后及时赶到,谛儿只怕那时就会夭折于冰天雪地。
从那时起,谛儿就懂得了他虽为皇长孙,却有如身处虎狼环伺的险境,从那时起谛儿就立志为父亲分忧,小心翼翼的奉迎皇祖父,悬梁刺股般勤奋好学,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皇祖父的认同,不要废了东宫储位,不要把他们囚于凤阳高墙,他为此殚精尽虑,所以才至于年纪轻轻就油尽灯枯。
一场风寒,就夺走了他的性命。
弘复帝更记得他的谛儿当弥留之时,仍然望着他一遍遍地自责,为他不得不卸下重担,再也无法屡行为子为臣的责任。
裕儿和谛儿多像啊,不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连几乎成为秦氏血统标示的朱砂痣,都和他的父亲一样生在左耳垂。
所以弘复帝始终无法相信太孙秦裕已经无可救药,他更加自责没有早些意识到高家人的贪图,如果他及时隔阻太子妃、宋国公府对太孙的影响和唆使,太孙不会像现在这样乖戾,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太孙才十三岁,弘复帝相信经过严厉督导还能挽救,等太孙痛改前非,他就能放心的把重担和权柄移交,他相信谛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保佑裕儿,帮助裕儿成为复兴盛世的明君贤主。
所以就算弘复帝明白和嫔不怀野心,不至于把太孙的恶行声张传扬,但他还是不希望和嫔知道这件事,他的确偏心,不愿太孙的污点为更多人知悉。
当王太后总算把前因后果叙述完毕,弘复帝几乎迫不及待便加一句嘱令:“和嫔,此事不许声张。”
和嫔看了皇帝一眼,也几乎忍不住开口顶撞,她想告诉弘复帝继续包庇太孙的恶行会造成什么后果,她甚至想要揭穿弘复帝的自欺欺人和一厢情愿,在她看来太孙秦裕已经彻底没救了,如果这样的储君最终继承大统,那将是宗庙社稷的浩劫灾难。
但她最终还是忍住了。
她的确已然不是那个和弘复帝荣辱与共的人,疏离和冷淡已经让他们相隔太远,她只望五郎不受牵连,他们母子的微薄之力,哪里能够挽救秦姓江山的穷途末路?
“妾身谨遵圣令。”她先是称诺,又望向太后:“母后,您一贯知道五郎的脾性,看着虽说冷清不近人情,但心肠是最软的,今日之事,不是明珠换作其余闺秀遭遇,他既然知道真相,一样会铤身而出为无辜者讨回公道,可不能说就是钟情于明珠。”
“你连问也没问过五郎,怎么知道他就不乐意娶董氏女为妃?”弘复帝道。
“因为五郎早就告诉妾身他已经心有所属!”
这下连王太后都觉得诧异了,蹙眉道:“五郎已经心有所属?早些日子我还试探过他,想知道他对姻缘之事有无想法,他一句从无打算直冲冲的回应,还说什么只想着能求得皇上允可,放他出京游历一番,要是这么早就立府成亲,如今又不许亲王赴藩,更无望离京游历了……”
弘复帝干脆指责道:“和嫔分明是因为自己想要避事,就杜撰五郎的意愿,五郎未曾封王开府,一直住在宫城之内,并不曾接触闺秀女子,他哪里来的心有所属?”
“心有所属几字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五郎确然对妾身亲口表述,说与其娶一个陌生又不知性情好恶的女子为妻,宁肯……妾身侄女新知,与五郎也能算上青梅竹马……”
莫新知,是和嫔兄长之女,自四岁时便常来宫中姑母的殿苑小住,又因和嫔居住的长春宫乃以敬妃为主位,别说五皇子,连六皇子与莫新知也能马马虎虎称得上青梅竹马,原本皇子们的婚事,亲上加亲的例子司空见惯,但弘复帝这时却大发雷霆。
“荒谬!真是荒谬!”弘复帝又再起身徘徊,好一阵才落座,手指着和嫔:“你自家侄女从小就患郁证你难道不知道?正是为了治愈此病,你才时常接她入宫,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病哪有一丝好转?她也算久在内廷了,朕记得她的年岁和裕儿相当,裕儿都已经听政了,可她呢?痴痴呆呆连话都不会说,见了朕与母后也从来不会行礼,莫门有这样一位女儿,将来婚嫁自然艰难,你这当姑母的心疼侄女朕不是不能体谅,可你竟然,你竟然……你竟然要撮合五郎娶她为正妃?!亏你还口口声声为了五郎一生安乐着想!”
“新知的确与普通人有异,但她并非痴呆不通事理!”和嫔自来就维护侄女,听弘复帝急怒之下把侄女称作痴呆,想都不想便顶撞回去:“新知就算怪异,也总胜过太孙吧,至少不会连是非好歹都分不清楚!”
“莫氏,你竟然敢……”
“好了!”王太后只觉太阳穴被针扎一般,忍不住喝断了这对冤家新一轮的争执:“都冷静些,如今讨论的是五郎的终生大事,牵三扯四的你们是嫌事态还不够混乱不成?”
她自己也沉吟一阵儿,才对和嫔说道:“我信得过你不会不顾五郎的意愿,可是和嫔,我也认同皇上,新知确然不适合为五郎的王妃。”
那孩子十好几岁了,仍如天聋地哑一般,和嫔不是没有带她来过慈宁宫,但无论怎么教,新知别说行礼问安,连笑容都不曾露出,坐在一旁面无表情,看上去的确不像正常人。
“母后,新知不是不会说话,只是不愿交谈,但唯有对五郎,他们两人倒是无话不说,新知也确然不是痴呆,很多事理她心里都明白,别的不说,就说盲棋一门……五郎鲜少能寻到弈友,就连兰庭,于此一门也自愧不如,可五郎唯独不能胜新知!母后或许不信,但新知强记之能确然出众,仿佛天生便有过目不望之能,她的工笔,能还人物场景极度逼真;又论琴乐,但凡过耳即能复奏。无人教授她这些技艺,都是她自己摸索学成,五郎寻常话少,可只要他与新知一处,两人当真能秉烛夜谈通宵达旦。”
王太后颔首:“皇上别不信,我还真目睹过五郎与新知盲弈,结果五郎竟然告负。”
“五郎与新知皆是情窦未开,但五郎也明白他身为皇子,许多事都身不由己,关于姻缘之事,我也询问过五郎,五郎称他现在并不打算娶妻,也实在不知什么样的女子会让他钟情,只称与新知在一块儿,倒还不觉索然无味,新知对五郎又极依赖,五郎也打定主意不会弃新知不顾,他说新知这样的情形,日后必不答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唯愿与五郎一人交流,要若五郎再不见她,新知必定封闭自己,五郎爱惜新知,愿意和她相伴,他甚至已经打算请求母后成全,不过妾身知道这事不易,需要从长计议,没想到皇上忽而决定赐婚五郎,这件事已经瞒不住了。”
“就算这是五郎的意思,可你侄女……她要只是你的侄女,朕当然可以不计她的怪僻不知礼数,可她若是亲王妃,是天家皇族的子媳,礼法怎容她放诞怪僻的举止?!她这样的性情,怎么协佐亲王府的内务?说不定她都容不下五郎另有姬妾!”
“皇上,您除了五郎之外,有那么多的皇子,他们都能遵遁礼法,您难道就不能纵容一下五郎的特殊?妾身相信,就算五郎不得赐封,他也不会有丝毫怨言,他在意的从来不是富贵权位,他只想能够摆脱这些拘束,恣意快活的渡过此生,您就当真不能纵容五郎这唯一愿望?妾身请求皇上,您不能认同新知为亲王妃,不如干脆贬斥五郎为庶人,将他们两人放逐京城之外,就算他们从此粗茶淡饭,就算耕樵于山野村郊,就算妾身老死内廷不与骨肉相见,妾身也情愿放五郎自由,皇上若怀疑妾身自作主张,大可现在诏来五郎问询,妾身唯只请求皇上,允可五郎心愿!”
------------
第278章 缘定秦询
春归没想到晋国公府会大张旗鼓地登门道谢,甚至是晋国公夫人亲自领衔,除了明珠姑娘以外几乎所有女眷集体到场,别说春归吃惊,就连老太太都是一脸震撼,更不说二夫人彭氏,惊诧让她舌头打结,在发挥寒喧客套这一技能时都变得磕磕巴巴一点都不流畅了。
纡佩园的事故春归一字未提,只用花神献礼这种注定广为张扬的说辞用作交待,老太太听得倒是一惊一乍连连咂舌,几乎就要信以为真……彭夫人却还保持着一贯水准,无论心里信不信,嘴巴上都还是坚持功利的。
“还道圣德太后当真不问世事了呢,没想总归还是看不淡虚荣浮誉,寻常寿诞而已,硬要折腾出一段祥瑞传奇来添光加彩,一方面尊荣高压圣慈太后一头,另一方面,也是遂了皇后的心愿,当众显明择中董氏女为太孙妃,庭哥媳妇你也真是的,连这点子局势都无法勘破,还真信了那套神神叨叨的说辞,可见虽然老太太和我一再叮嘱,对你都是耳边风罢了,你要是真与惠妃亲近,哪至于到这时还糊里糊涂。”
就连苏嬷嬷这次也没有反驳彭夫人的质疑,赶忙肯定:“祥瑞之说必为杜撰,看来圣德太后已经决意包庇太孙,庭大奶奶的确太疏忽了,怎么没想法子拆穿这套说辞?”
于是老太太就郁怒了,没给春归好脸色,一连几日对她都是不冷不热的,这还是在春归没有详述,老太太并不知道春归也是“目睹”那枝仙苑琼华的见证之一的条件下。
晋国公夫人率领全家女眷浩浩荡荡登门道谢,立时就让“实情真相”大白太师府了。
但春归刚在心里叫苦,还不及盘算如何应对老太太更多的怒火,老于世故的晋国公夫人就替她把这事给摆平了:“我也不瞒太夫人,皇后娘娘的美意我不是没有领会,也觉得受宠若惊,可我们家明儿那孩子,本就比太孙殿下年长,且性情也端肃,说句逾礼的话,倒更像高殿下一辈人儿,我就担心殿下与明儿不相投契,得以尊荣却难得和睦,所以一直迟疑,不过既然承蒙娘娘青睐,我家当然也不能急着为明儿议亲,这孩子的婚事就这样耽搁下来。
没想到的是明儿这回入宫参加太后娘娘的寿诞,因寻获花神献的贺礼,蒙受太后娘娘厚爱,竟然萌生了聘娶明儿为六皇子妃的想法,向皇上一提,皇上一口应允了赐婚。我也不妨与太夫人说句实话,六殿下是圣德太后亲自教养,仁义礼信自是无可挑剔,且六殿下比明儿年长,日后就算有了争执龃龉,或许还能包涵迁就几分。更不说我们家的国公爷自来也钦佩六殿下,说这么多的皇子中,唯五、六两位殿下的文才最佳,倘若不是生在天家皇室,和众多士子一样走科举之途,必定都能够金榜题名的。
还有一件好处,六殿下日后得封亲王,身份既尊贵,又不至于忙于君国政务,肩上没那么大的责任,府里就没那么杂的人事,明儿更能省心不少,这桩姻缘端的是尽善尽美。”
春归低垂眉眼目光闪烁,心说晋国公夫人俨然清楚自家老太太的“症结”,心心念念皆在于为十皇子争取董门
这一臂助,不过相比太孙、齐王、魏国公府一类确定的对头,至少董明珠嫁给六皇子于惠妃母子而言威胁要小许多。
在老太太和惠妃看来,圣德太后已然失势,其本家宁国公府也早就退出了权势中心,六皇子的生母敬妃不过宫人出身,因父母早已过世,且无兄弟手足,所以本家并未得封爵,六皇子根本没有谋夺储位的基础,日后势必闲散王爷而已。
而晋国公夫人早前的话也不可谓不明显了,他家看中的就是六皇子不涉储位之争,孙女嫁过去省心,且晋国公府仍能保持中立,不至于因为一桩姻缘被动站定阵营。
惠妃党营无法争取到晋国公府为助力,自是希望他们继续中立的。
不过晋国公府当然也不是因为畏惧惠妃母子,才特意来解释这一番,事实上他们想同哪家联姻,从来不曾也毫无必要顾忌惠妃及江家的想法,春归明白晋国公夫人之所以多此一举,其实是为了她的处境考虑。
董家决定要大张旗鼓登门道谢,但又不能把纡佩园的事故实情泄露,当着太师府女眷的面儿,只能另寻个说法对春归表示谢意,但既然是为道谢,总不能让春归反而受到尊长的埋怨,所以晋国公夫人才会耗废那长的言辞,让老太太明白这件事对惠妃母子并无不利。
这位老夫人紧接着又笑道:“说来要不是小顾提起太后娘娘经花神托梦的事,我家明儿也想不到她在采霞楼上目睹的是祥瑞,错过了花神的献礼,还哪能讨得太后娘娘的欢心呢?那就错过这桩良缘了。所以我家明儿的福泽,也多亏得小顾居中成全,说是明儿的大媒也不为过,该我们亲自登门谢媒。娘娘此时只是遣人递来口讯,过几日就会颁发懿旨了,我家领了旨,必然是要筹办谢恩宴的,到时会正式送来请帖,不过现在我就先亲口邀请了,太夫人可一定要让小顾赴宴。
论来小顾是贵府的长孙媳,莫说有太夫人诸位亲长怜爱,单论太后娘娘对她的嘉许青睐,从此在这京城里,论是谁也不敢让她受委屈的,我家明儿虽承蒙了小顾的恩情,也难有机会报答,我想来想去,就想到一件儿。小顾不幸幼年失怙,族里虽有亲长却远在汾阳,年节时连个走动的本家都没有,她既和明儿投缘,不如两人干脆结拜为姐妹,明儿的娘认了小顾当干女儿,我们董家也算是小顾的娘家,万一小顾有什么地方需要关照,我家在京城,也能及时照应。”
意思显然是要把春归纳入晋国公府的羽翼之下保护,老太太也就罢了,彭夫人大觉悚然心惊。
晋国公是如何的炙手可热?更不说还有易氏一门,易夫人要真认了顾氏做干女儿,顾氏就再不是无依无靠的孤女了,若真在夫家蒙受委屈,晋国公府就能公然替顾氏出头!
这样一来,顾氏就完全能够在太师府里挺直了腰杆,若是觑觎内宅管事之权,她是长房长媳,家主正妻,背后还有晋国公府为靠山,自己岂不是只能拱手相让?
情势大大不妙啊。
老太太却没想这样的深入,盘算着另外一件事儿:“那可是庭哥媳妇求都求不
来的福气!说起来我们家的二娘,这段时日也多亏了庭哥媳妇的教导,再不像过去那样鲁莽冲动,庭哥媳妇日后与贵府时常走动,我们家的二娘也能跟去见见世面,多学一些人情来往。”
晋国公夫人笑道:“日后咱们两家也算是亲朋了,论是过去有多少龃龉,也不能再计较的,这回谢恩宴,赵二姑娘当然要和嫂嫂一齐赴请的。”
老太太就十分满意了。
兰庭没能和晋国公府联姻,没想到庭哥媳妇却能投了董家的缘份,虽说换了纽带效果却没啥区别,总归是进一步笼络了晋国公府,日后惠妃和十皇子的事儿,有庭哥媳妇这一纽带还怕晋国公府继续袖手旁观不成?
春归莫名其妙就多了个义母,自己都觉得云里雾里的一点不真实,等晚上见了兰庭,连忙把这件突发的事告诉,但赵修撰关注的重点显然和春归不一样。
“竟是赐婚六殿下与董姑娘。”他稍稍蹙结了眉头,神色十分凝重。
“迳勿莫不以为发生了纡佩园的事故后,皇上竟然还会赐婚太孙与董姑娘不成?”春归很不解兰庭的反应。
“长幼有序,我以为皇上会先考虑五殿下的婚事。”
春归仍然不解五殿下联姻董家和六殿下联姻董家有何不同。
她本想追问兰庭为何这样烦闷,却看出赵大爷俨然不想多说的模样,否则不待她问,也会剖析其中的干系利害了,这一迟疑就到底没能把话问出口,就干看着兰庭整一晚上都闷闷不乐了。
这是甚长一段时日以来,春归第一次清晰感应她和兰庭之间的隔阂。
原来两人并非已经亲密无间无话不说了,这让春归也跟着闷闷不乐,她闭着眼面着壁努力睡眠,却显然感觉到兰庭此夜的辗转反侧,失眠本来就是一件让人烦躁的事,原本微小的芥蒂仿佛在春归的体内逐渐发酵。
她表达不满的方式是次日清晨没像往常一样和兰庭一同起身,服侍着梳洗更衣两人共进朝食。
兰庭并没意识到春归的烦闷,没有惊动她,自己收拾妥当后径去上值。
春归听他走后才从床上翻身坐起,在帐子里默默散发着起床气。
她其实并不是不通情理,懂得如今世道对于男子而言不将外务告知内眷才是正常,她为此郁怒简直就是无理取闹,但谁让赵大爷自己声称从来把这些所谓的礼矩规则嗤之以鼻呢?寻常遭遇烦难时,也的确会与她商讨,偏偏这回遇见六殿下和晋国公府联姻的事,就成了只字不提兀自烦恼了!
其中的缘故实在扑朔迷离。
事无不可对人言,赵大爷这回的态度十分可疑。
听说了这桩姻缘,连易夫人要认她当干女儿的事都顾不上过问了,一个字的意见和商量都没有!
春归正生闷气,帐子被猛地揭开,气沉丹田预备着大喝一声的菊羞竟见大奶奶盘膝坐在床上,两眼炯炯有神全然不存刚刚睡醒的恍惚,不由呆住,主仆两个大眼瞪小眼了一阵儿,气氛更加的吊诡了。
------------
第279章 逼着纳妾
菊羞眼瞅着大爷今日形只影单的自力更生,几乎不经大脑就作出了女主人“好景不长”又开始贪睡偷懒的判断,想着大奶奶亲自赋予并再三强调让她督促提醒的特权,就完全没把大爷“不用太早唤醒大奶奶”的交待当一回事,正准备突然袭击发挥她的狮吼神功,无情嘲笑外加惩罚大奶奶的意志薄弱,没想到帐子一掀,看到的竟然是这样一幅诡异情景。
大眼小眼地互瞪一阵后,菊羞爬上床去,趴在近处把春归好番打量:“大奶奶不会是和大爷闹别扭了吧?”
春归没好气地看着她:“这样明显?”
“真是这样?”菊羞“啧啧”两声:“这可少见!奴婢昨儿夜里服侍大奶奶洗漱时,就见您的神情不怎么痛快,脸上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的,且大爷的话比往常也少了,心里就猜测着莫不是您两位竟有了争执?只不敢相信,还道是奴婢自己多心了,没想竟然真是闹了别扭。”
她仍在春归面前趴着,眼珠子骨碌碌地乱转一阵,突然挺直了脊骨:“莫不是,大爷因为六殿下和董姑娘的婚事心里不痛快,大奶奶拈酸吃醋了?”
没等春归回应,菊羞就说起她如此判断的依据:“昨日里也没有发生别的事儿,大奶奶又一贯心宽,鸡毛蒜皮的事才不会放在心上,奴婢想来想去,也只有拈酸吃醋这一可能了,大爷也真是的,虽说晋国公从前的确有意和太师府联姻,就算大夫人从中作梗,大爷自己不也没有坚持不是?如今才觉懊恼,也难怪大奶奶心里不痛快。”
“胡说什么呢!”春归这才阻止了菊羞继续发挥想象,伸脚把她轻轻一踹。
可脑子里到底忍不住“胡思乱想”,疑惑自己难道真是在拈酸吃醋不成?这可真是无理取闹了,她可心知肚明赵修撰的意图,为了大局早就决意婉拒晋国公的美意,否则论是沈夫人如何的从中作梗,赵修撰也不可能任由摆布。他怎么会因为董姑娘另嫁他人就郁郁不乐?
自己决非拈酸吃醋,应该是眼看着赵修撰独自烦闷却无能为力,根本不知他因何烦闷所以完全无法分忧解难,所以懊恼不满,说到底是在责怪自己——春归果断选择了这一“贤良淑德”的原因为自己注脚,拒绝承认无理取闹的错谬。
不过这样仿佛更不应该埋怨赵大爷了?
春归决定不再深究这场闷气的根源,她是个大度的人,就像菊羞说的一贯心宽,既然已经选择了不再过问赵大爷为何不满六皇子即将迎娶董姑娘的事,就不应胡思乱想使小性,一晚上的闷气已经足够摧残身心了,继续窝火大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大计。
又待往踌躇园例行晨省归来,听闻汤回求见,只见他奉上一托盘白花花的银两,说道是奉大爷之令:“大爷称易夫人既然要认大奶奶为义女,必定会正式筹办一场认亲宴,一来大奶奶要准备给董、易两家诸位亲长的进礼,再者大奶奶既然与董姑娘有了姐妹的名义,添妆时就更要丰厚些,这些银两大爷交给大奶奶备用,另外还让小人协佐着姜东,把京城里知名的绸缎首饰等等店铺列张单子出来,方便大奶奶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