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秦要亡了! 第65节
  这在她还是生平第一次。
  自从她见了胡亥,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之后,便是赵高见了她,言谈举止间也得小心捧着。
  便是不看权势之人,因为她温婉貌美,相处时也多是善加呵护。
  刘萤还从来没遇到过这么不给她面子的,一时大羞。
  她粉脸涨红,好歹守着礼节,勉强笑道:“是我唐突了。”眼圈里转着情绪化的泪水,领着护卫回了驿馆。
  回到驿馆,她洗了脸,自己也觉得好笑。
  这素未谋面的蒙将军倒是给她提了个醒——不知不觉中,她是否趾高气昂起来?是否自视甚高了?
  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她如今在民间,可是陛下的脸面,万万不可行差踏错,辜负陛下恩义。
  刘萤静下来心来,给咸阳写奏章。
  奏章中,她不偏不倚,并没有因为蒙盐的态度就故意抹黑他。
  刘萤备述离开咸阳后,一路上所见的民间景象,又具体详细写了丰邑之事。此前刘邦等人如何占据府衙,不知内情的都以为他们是朝廷的官,便是她初来乍到也差点信了,但是此地民众都知道他们乃是造反之人,却多拥护他们——民心向背,陛下不可不察。
  当然刘萤也写了,她坚信是因为黔首还没能领会到陛下的“仁德”;等她晓谕之后,黔首明白过来,一定会改正错误。
  又写到蒙盐领兵攻战了丰邑之事。
  刘萤于军事上知道的消息有限,只将自己接触到的日常写上去,比如蒙盐来后,从前给驿馆送水的小伙子去投军了,说是给的条件好,甚至能有肉吃;市集停了几日,又开起来,卖鱼的渐渐多了。当然,她想要探望刘邦家眷被拒绝的事儿也写了,不过她是以自我反省的姿态写的,又向胡亥求情,说吕雉能力出众,可以帮助自己宣讲新政。
  胡亥收到刘萤奏章的时候,刚把“假赵高”的头颅给邮出去。
  他读得津津有味,好像透过刘萤的眼睛,看到千里之外沛县丰邑的百姓生活。
  读到蒙盐拒绝刘萤探望吕雉一事,胡亥大笑。
  他早已知道,情感上来说,蒙盐恨不能杀他而后快。
  迫于形势,蒙盐只能低头称臣,对着他这个皇帝也不能撂撅子,肯定憋得很难受。
  于是这不痛快,就冲着刘萤去了。
  虽然是拒绝的刘萤,可是这脸打的可是他的。
  胡亥忽然有点期待,等蒙盐日后知道假赵高头颅一事时的情形——毕竟他打的就是只瞒一时,先把萧何族人骗过来再说的主意。
  到时候,蒙小将军恐怕会气得跳脚。
  胡亥抚了抚眉毛,微笑起来。
  他是很笃定,蒙盐一定会被骗的。
  “阿南和小团子呢?”胡亥放下奏章。
  随着每日的请安,小团子渐渐放下了对胡亥的敌意警戒。
  他这情绪倒不是针对胡亥,而是从小不见外人,稍微有一点自闭,又很缺乏安全感。
  蒙阿南则不同。虽然他才是那个失了父亲的小孩,但是因为母亲方氏照顾到位、爱护有加,反倒活泼开朗。
  两个小孩同年,都是五岁,虽然小团子慢热,但玩作一块之后,也就熟悉起来。
  胡亥便索性叫底下人把他俩一块养了,每天也一起召见来说几句话。
  侍者阿圆回禀道:“郎中令赵大人在偏殿教公子与蒙氏阿南认我朝地图呢。”
  胡亥笑道:“他俩字都不认识,还能认地图?”他仰起头,思索着,“是该给他俩找个老师了……”
  谁比较合适呢?这事儿不急,慢慢寻。
  果然如胡亥所料。
  蒙盐收到“赵高头颅”后,激动而又悲壮,召集了昔日父亲的部下苏角、涉间等人,一起开匣检视。
  从咸阳到沛县,邮人走了半个月,虽放了阻止腐坏之物,“赵高头颅”却也已经面容模糊。
  而所谓的开匣检视,其实并没有人真的本着怀疑的态度去查看。
  只是为了一睹仇人头颅罢了。
  毕竟在这个君王一诺千金的时代,没有人能想到,皇帝会送一个假头颅来。
  如果赵高未死,那么皇帝肯定还会留他在朝中做事,否则保下赵高便毫无意义。
  而只要赵高还在朝中做事,那么这个谎言不用别人调查就会迅速告破。
  不只是蒙盐,便是苏角、涉间等人看来,既然皇帝送来了头颅,那就是真的赵高头颅。
  在他们的认知中,如果皇帝不愿意做这个交换,是会明发谕旨,保下赵高的。
  可以说胡亥这一次能骗成功,是以削弱臣子对自己允诺的信任感为代价的。
  然而胡亥觉得很划算。
  因为在蒙盐恨他恨得牙痒痒的情况下,压根谈不上信任的问题。
  他俩现在虽然是为君臣,将来却是要做敌人的。
  当然胡亥有信心,虽然中期会成为敌人,但最终蒙盐还是要做他的小弟。
  不骗敌人,才是奇怪。
  有家族血仇在前,再加一笔欺骗,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
  估计也就是万一他落到蒙盐手中,是会被斩首给个痛快,还是会被凌迟折磨至死的区别。
  见了赵高头颅,涉间击掌叫好,大笑道:“好好好!将军!你为蒙恬大将军报了仇!当初这赵高小人上蹿下跳,因为从前一点小事,诬陷蒙恬大将军,害死蒙氏满门男子。我当时若在咸阳,定会提刀杀入他的郎中令府,焉得留他苟活至今?!”
  苏角感叹道:“天道好轮回。大将军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又道:“大将军在天之灵,看到将军如今独当一面,不知有多欣慰。唉,可惜了大将军……”
  涉间仍是大笑,道:“取酒来!末将告罪——军中不能饮酒,可是末将实在高兴!”
  与两名亡父部下的兴奋欣慰不同,蒙盐脸上却淡得好似没有表情。
  他静默地看了两眼那丑陋腐坏的头颅,起身道:“许你们饮酒,不要过量。”
  捉起佩剑,他独自出了府衙,走上了每晚的巡逻路线。
  蒙盐沿着城墙根,走到护城河,低头,只见月色清冷如霜。
  与他想象中不同,见了赵高头颅,并没有让他快意大笑出来。
  甚至胸中这股情绪,压根与畅快二字不沾边。
  反倒是一种莫名的空虚感,萦绕于他胸腹之间,叫他一时间没了方向感。
  从骤遭大难,逃出生天开始,复仇就成为了他人生的目标。
  赵高是害死他父亲的小人,所以他要赵高的头颅,是在离开咸阳之前就想好的。
  他奔着这目标,一路披荆斩棘而来,却蓦然发现,不对,赵高之死并不能平息他的痛苦仇恨。
  赵高是什么?
  赵高不过一只蝼蚁罢了。
  赵高之死,是死于他的征战杀伐吗?
  不,赵高死于帝王之无情。
  他的父亲兄长,是死于赵高的谗言吗?
  不,他的父亲兄长,同样是死于帝王之无情。
  犹记得离宫之前,他在殿外所见,皇帝与赵高谈笑无忌、君臣相得。
  不过眨眼之间,赵高头颅便已送到自己面前。
  父亲陪伴先帝多年,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戍边十年,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那又如何?
  ——新君继位,说杀便杀了。
  “吭啷”一声,蒙盐拔出宝剑。
  这是父亲留给他的遗物,剑身青光闪闪,如霜似电。
  他出手狂乱,似要纾解胸中郁结。
  漫天剑光中,他一剑急出,狭长双目一凝,仿佛看到剑尖刺入了帝王喉头。
  大嫂劝他,那是皇帝,不能与皇帝论恩义。
  他偏就要与皇帝论一番,以生,以死。
  第72章
  却说刘邦成了“一只耳”, 仓皇逃出城外, 身边只剩了夏侯婴、樊哙、曹参、周勃等十数个老伙计。
  萧何一走, 曹参这个狱掾就成了其中原本官职最高的。
  刘邦笑道:“老子这遭没死, 定有领兵再杀回来的时候。现下的问题是, 咱们去哪儿弄兵呢?曹参你说说。”
  曹参叹气道:“若是萧何在就好了。他一定有好主意。”
  刘邦笑道:“那老小子现在做了九卿之一的少府,吃香的喝辣的, 就等着咱们去咸阳会合呢。”他一拍大腿, “等咱们杀入咸阳, 个个都做三公九卿。”
  一时想起萧何族人都在城中,也不知境况如何,心中不免惋惜——这次失了萧何族人, 怕是治不住那老小子了。那皇帝也当真邪门,怎么就挑了萧何做少府, 用人还真是不拘一格。
  樊哙撸起袖子,道:“姐夫, 管他的呢!咱们就在乡间召集人马,再杀回去!”
  乡间召集的黔首,举着木杆穿着草鞋饿得面黄肌瘦,能打过朝廷的精兵吗?
  刘邦没理会樊哙,将手下众人一个个看过去,见都眨巴着眼望着他,于是绝了等着他们出主意的心思, 起身道:“听说陈王已是事败, 咱们往西不好去了。我听说东阳县县令陈婴是敦厚长者, 县中少年杀了原本朝廷县令,推举陈婴做了首领。我们不如先去东阳县暂做修整。”
  曹参眼睛一亮,道:“沛公既然要往东南去,何不依附故楚项氏?听说项氏江东举事,从者云集。”
  刘邦笑道:“我往东阳县去,便是打着这个主意。不过我们从前没跟项氏打过交道,不清楚他们底细;先去东阳县,到了再打听江东情形。”
  于是一行人计较已定,便上路东去。
  樊哙回望沛县,有些不舍。
  刘邦揽着他肩膀,笑道:“大妹夫,你叹什么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