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徒景年也没打算一个人将钱给赚了,也懒得跟这些人打交道,干脆就带着这个月的财务报告,跑去找了承庆帝。
财务报告是精简过的,上面不过写着如今在哪些地方,有了多少作坊,每个月能够做出多少肥皂,多少香皂,能卖出多少,招收了多少无以为生的人做工,一个月利润有多少什么的。
承庆帝见了不由吃了一惊,这里面最不让他看在眼里的就是盈利,但是在徒景年提醒过之后,就知道,一个县一个月就有几百甚至上千两银子,全国加起来,可就是个挺夸张的数字了,这里面,按照收税的比例的话,朝廷也能多上一笔不小的税收。尤其,这里面,一个作坊需要的人工也很是不少,一个作坊消化个百八十个人不成问题。何况,按照徒景年的意思,以后这样的工坊都不会少,一个县城总共才有多少人,有个几万个人了不得了,几万人里头,真正是没有生计顶多只有半成,如此一来,一个县里头,类似的工坊,有个十个八个,差不多就能解决问题,即便遇上灾年,也不至于走投无路。
徒景年见承庆帝的神色,自然知道他已经看到了好处,因此说道:“儿臣在长安附近已经做了尝试,可见此事可行,肥皂这玩意,最便宜的不过是不到一升糙米的价钱,大多数人家都用得起,洗澡洗头洗衣服都用得上,因此用得也快。日后人口滋生,只有用得越来越多的道理,却是不愁卖不出去!日后就算方子泄露出去了,别的作坊,照旧还是得招工找人做的,要不然形不成规模!最近已经有一些商人在想着过来搭线了,儿臣毕竟久在宫中,对外面这些事情也搞不清楚,不知道这些商人的素日品行如何,因此,想来想去,还是得麻烦父皇出马了!”
承庆帝莞尔一笑,他琢磨着,徒景年还是缺人,东宫那边能用的人其实不多,詹事府的人多半是在詹事府兼职的,他们在朝中也有自己的正职,而且这种事情,徒景年也使唤不了詹事府的人,东宫虽然有产业,但是管事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而这工坊的事情,却不是三五个人就能搞定的,如果交给那些商人的话,徒景年又觉得不怎么放心,这才找到了自己头上,心里不免得意,毕竟还是小孩子,事情想得不周全。承庆帝对这种小作坊却是很有兴趣的,这样的地方,看似不起眼,实际上,颇有些可为之处,承庆帝琢磨一番之后,笑吟吟道:“既是如此,那些作坊的利润,朕却是笑纳了!”
徒景年苦了脸,期期艾艾道:“父皇,起码得意思意思,花点钱买一下方子吧!”不过心里却想,就算开了作坊,别的都好说,没有烧碱,却是弄不出来的。
承庆帝笑得很得意:“既然让父皇给你帮忙,哪有还让父皇出钱的道理,记你一功便是了!这事回头朕便派人跟你那边作坊的管事商量,别的你就别管了!”
徒景年故作失落地点了点头:“儿臣好歹办了这么大事,父皇不赏点什么?”
“嗯,当然要赏!”承庆帝一本正经道,“看时候不早了,便赏你与朕一块用膳吧!”
徒景年笑嘻嘻道:“谢父皇赏赐,儿臣真是好久没跟父皇一起用膳了,实在是想念的紧!”
“这幅模样,难不成膳房苛待了东宫不成?”承庆帝也是笑道。
“怎么会,不过,在东宫总是一个人用膳,没有父皇陪在身边,总觉得心里不习惯!便是玉食珍馐,也难以下咽啊!”徒景年说道。
承庆帝哈哈一笑,心里也觉得,儿子大了之后,似乎冷落他了,因此便开口道:“这么大了,还这般小儿女态,平常若是想父皇了,便过来就是,父皇这里还缺你一双筷子不成?”
徒景年立马顺竿爬:“这可是父皇说的,以后儿子经常来,可不能嫌儿子烦啊!”
承庆帝失笑一声:“哪有做爹的嫌儿子烦呢!就怕你长大了,嫌父皇老了,不肯来了!”
“怎么会,不管多大,我还是父皇的儿子啊!”徒景年不假思索道。
父子两个居然自顾自地在这边肉麻起来,旁边伺候的曹安平眼观鼻鼻观心站着,权当自己是件摆设,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徒景年过了很久才知道,承庆帝直接将肥皂作坊变成了锦衣卫通政司的据点,一方面为锦衣卫通政司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财政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情报的搜集,起码因为招收的都是各地失去了土地之类的贫苦百姓,过来批发肥皂的又有不少走街串巷的货郎,对各地土地兼并还有当地一些权贵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不过这会儿,徒景年已经在开发这些快速消费品上得到了乐趣,陆陆续续弄出了不少东西,尤其是日用品,这些其实说白了,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好多才一推出,就有了仿制品,比如说牙刷牙膏什么的,倒是手纸,卖得很好,因为卖得很便宜,看着也非常干净,一般的人家根本降不下成本来,一些出身贫苦的读书人,甚至有直接拿着手纸回去练字的。
最主要的是,徒景年直接叫人弄出了一套铜活字出来,又采用了水力实现大批量印刷,一下子将书本的成本给降低了。反正徒景年已经打算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实现初步的工业化,将社会转型成资本主义社会了,那么,垄断知识就变得没有太多意义了,老百姓的识字率越高,更容易转化成合格的工人,反正,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通过科举的,而且,对老百姓开放的书,最好是各种工具书才行,初步的科学知识也得普及开来,这可是大工程。
哪怕打了承庆帝的名义,徒景年搞出来的水力活字印刷也直接让他在士林中威望大增,读书人就喜欢这种事情,就像是蔡伦,若不是他造了纸,那他不过是个奸佞宦官而已,可是他改良了造纸工艺之后,在史书上名声就很光鲜了。
徒景年对此显然有些迟钝,他在朝堂上的表现还是跟以前一样,多听少说,他希望能够将大晋带到资本主义社会,却并不影响他想要做皇帝的愿望。大晋朝一直在加强中央集权,徒景年显然不可能在这个时代搞什么民主,君主立宪之类的玩意,何况,这关系到他的自身利益,这会儿皇室权威正盛,他享受到了皇权带来的便利,如何会在这个时候,遵从臣子的意思,搞什么圣天子垂拱而治,将权力转而推到臣子身上呢?谁也不想只当个架空的吉祥物啊!
因此,徒景年的做法却是正好,对大臣不如何拉拢,不急于参与国事,虽说在很多人看来,太子有的时候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但是在承庆帝看来,徒景年这样却是正好。徒景年日渐长大,下面的人,包括朝堂上的臣子对徒景年这个太子愈加敬畏,东宫的地位非常稳固,哪怕承庆帝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却也不希望日渐长大的儿子染指独属于自己的皇权。因此,对徒景年喜欢搞一些在他看来细枝末节的东西,一般要么利国利民,要么获益颇丰,承庆帝还是很满意的。儿子很孝顺,赚到钱,大头交给自己,也不急着掺和朝政,却也是一心为了大晋还有徒家的千秋万代着想,自然是好儿子。
不过,东宫威严日盛,地位越来越稳固,却也让不少人觉得失望了,首当其冲的便是华阳宫。
皇后这几年没了猪队友,看起来聪明了许多,起码没出什么昏招了。只是对自个那个儿子却是非常紧张,五皇子,也就是长乐郡王徒景逸被皇后当做眼珠子一般守着,对他几乎是有求必应,宠爱非常,承庆帝对徒景逸也很是宽容,毕竟,当年立他为长乐郡王,又给他取名为逸,可见承庆帝对这个儿子的期望,不过是希望他能够做个富贵闲人罢了,因此,虽说不至于经常与徒景逸见面,培养什么父子之情,却对他很是放纵,即便徒景逸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承庆帝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结果,这更是给了皇后一种错觉,觉得承庆帝对徒景逸还是很宠爱的。殊不知,别说是皇帝了,这个年代的任何一个父亲,如果对自己的儿子抱有很高的期待的话,绝不会是做一个对儿子溺爱非常的慈父,而是会严厉要求,时刻鞭策。就像是贾政一样,也就是对贾宝玉,才会恨不得时时耳提面命,即便贾宝玉作诗作得很出彩,心里高兴,也要贬斥一番才好,你看他对贾环,可有这般耐心?
如今宫中最受宠的皇子还有三皇子,三皇子周岁的时候,承庆帝便亲自赐了名,大名为徒景睿,这个睿字,可不是一般人会取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睿字一般用于形容帝王深明通达,一般人还真配不上这个字。这个名字取了之后,含光宫差点没变成众矢之的,德妃很是被后宫的醋意浸泡了一番,不过,德妃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德妃如今年纪也不算小了,偏偏承庆帝对她一直盛宠不衰,相应的,对徒景睿也很是宠爱,徒景睿生得很是俊秀,小小年纪就显出聪明伶俐来,承庆帝自然对他颇有不同。
同一年出生的皇子里面,四皇子夹在中间就比较尴尬了,林充容位份只能说是平常,圣宠也很平常,两三个月才能见一次圣颜,四皇子生得又比较敦厚,看着既不像是承庆帝,也不像林充容,据说长得很像林充容的兄长,外甥似舅本是平常,但是在皇家,又不缺儿子,很多皇帝想要废太子的原因都是子不类父,何况是平常的皇子,因此,三皇子五皇子都取了名字之后,四皇子才得了赐名,不过是宗人府那边送过来的一个字,最终叫了徒景清,听起来不好不坏,也就那样了。
随着几个皇子的长大,宫中的派别也变得分明起来。
☆、54
淑妃贤妃她们如今几乎是没有生儿子的希望了,淑妃当年指望抱养四皇子,结果,承庆帝回头就给四皇子的生母晋了位,哪怕只是九嫔之一,也有资格抚养自个的孩子了,淑妃的打算自然落了空,贤妃还有一个女儿,这年头公主跟大多数女人一样,上半辈子靠父亲,下半辈子靠兄弟。承庆帝对几个女儿说起来并不是很上心,也就是在吃穿用度上比较大方,对于女儿的生活教育什么的,一股脑儿都交给了生母,公主跟皇子不一样,公主是可以跟在生母身边长到出嫁的,到了年龄,配了合适的女官嬷嬷,单独教养一直到可以选婿的时候,这也让公主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往来,也生不出多少姐妹之情,或者是嫉妒之意来。
因此,淑妃和贤妃如今在宫中算是无欲无求,她们心里头其实倾向于东宫,毕竟这些年来,她们也看得出来,徒景年是个性子比较温和的人,对兄弟姐妹看着也很心软,对她们这些庶母,虽然从不亲近,却也比较客气,这对于她们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本质上来说,她们就是妾室,太子是嫡子,你让一个嫡子对父亲的侍妾有多少好感与尊重,那也没什么可能性啊!但是,其他的几个皇子就不同了,他们的母亲是她们的竞争对象,互相之间要说什么姐妹情深,那简直是笑话,因此,无子的嫔妃更希望保持现状,当然明面上却不会掺和到类似的事情里面。
徒景平和柳昭仪那边,同样也是倾向于太子,只是徒景平如今还在读书,还没有接触朝政的意思,不过,在宫学里面,却也是表现出了一副亲近太子的样子。林充容原本待在淑妃宫中,如今哪怕有了自己的宫殿,也是跟淑妃站在了一起,反正徒景清现在还小,她也没那么多野心。
另外就是德妃了,甄家这几年愈发受到承庆帝的器重,甄应嘉在江宁织造任上已经做了好几年,另外,甄应嘉的弟弟甄应煦也得了两淮巡盐御史的位置,甄家如今光是做官的人就有四五个,另外,又跟不少世家权贵搭上了线,俨然成为了朝中新贵。承庆帝又时时加恩,奉圣夫人那边年年三节两寿都收到不菲的赏赐,甚至还得了承庆帝的御笔,被甄家做成了匾额,挂在了正堂上。
娘家人争气,自个比较受宠,儿子也是聪明伶俐,在承庆帝心中颇有地位,德妃就是块木头,这会儿也发芽了,何况,德妃当年进宫的时候,就怀着光大家族的心思,如今不过是野心更大了而已,她已经不满足于将来仅仅做个太妃了。每每见承庆帝对自个的儿子徒景睿多有赞赏,常有勉励之词,心中不免就生出野望来,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不能当太子呢!她如今也是正妃之一,以往偷偷看史书的时候,也发现,没几个朝代的皇帝是嫡长子或者是太子出身啊?若是自个的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后,自家也就成了皇帝的外家,可是一步登天了!
当然,德妃的野心被埋在了她依旧温柔和顺的外表下,哪怕再有野心,徒景睿还是太小了,还没入宫学,甄家底蕴还是有些浅,不过,她不着急。
皇后的心思,就几乎是路人皆知了。皇后如今不知道是不是得了高人指点,安静了许多,不曾跟之前一样做出什么蠢事来,对徒景年,也能有一些好脸色了。不过,皇后也有不如意的地方。苏家真正的实力,其实还在现在的三等承恩公府,之前因为承庆帝的态度,还有自身的利益问题,承恩公府对分出去的苏均一家子几乎没了什么往来,哪怕承恩公府守制回京之后,苏均一家子硬着头皮上门打秋风,却直接被承恩公府拒之门外,两家实际上已经是分道扬镳,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对此,苏家的宗族其实还是心里有数的,苏均跑到族中找族老哭诉,却被族老轻描淡写地推了回去,族老当年也是参与了那件事情的,自然知道苏牧的原意,无非是给苏家多一条退路,如今这个样子却是正好,不管是太子还是徒景逸谁上位,都不会牵连到整个宗族,而且总有一支能够得到好处,如今这个局面,自然是对宗族最有利的,因此,苏均最终失望而归,心中暗自诅咒不已。回头又命人往宫中传了消息哭诉,皇后对此也是无可奈何,这年头,宗族的力量可不是说着玩的,尤其,皇后在宫中立足,也得打着苏家的旗号,要不然也混不下去。只得咬着牙,加倍给娘家赏赐,好让父母兄弟日子过得好一些。因为底气不足,身边又有人出谋划策,让她不要轻举妄动,起码在徒景逸真正长成之前,要稳住,皇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哪怕心中别扭,明面上总算不再像以前那样弄些粗暴直接却叫人厌烦的手段了,因此,后宫如今还算平静,平静的结果就是,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又有一个皇子,两个公主出生了。
徒景年已经对日渐庞大的兄弟姐妹队伍麻木了,承庆帝的确是龙虎精神,平均一年就有一个孩子生出来,尤其,承庆帝正是盛年,生孩子的嫔妃一般身体也已经发育完全,加上如今的医疗技术,皇宫里这么多年压根没有孩子夭折,尤其,这年头已经有了成熟的种痘技术,便是寻常百姓,五六岁左右也种了痘,这也让天花这一大杀器压根没什么用武之地。
对于新出生的弟弟妹妹,徒景年一般也就是按照惯例,送上一笔相对比较丰厚的礼物,其他的事情,想必这些人也不放心徒景年插手。
徒景年对此没太多反应,不代表别人没有,皇帝子嗣多,在很多人眼里不是坏事,但是再有心人眼里,公主也就罢了,所有的皇子都是自己儿子的竞争者,因此,难免心中不爽。不过,当年秦充容的事情在前,一时半会儿,也没人敢触犯承庆帝的底线。
承庆帝如今也就是只管生而已,反正皇家不缺养儿子的钱,他的感情是有限的,也分不出太多慈父之心给别的儿子了,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地养,到了时候上学,十五六岁给儿子选个差不多的岳家,封个爵位,让儿子出宫开府就算对得起他们了,别的也别指望承庆帝给更多。
徒景年如今去宫学的频率已经降低到了五日一次,而且承庆帝为了营造太子的权威,直接让徒景年给下面入学的弟弟还有宗室子弟讲学。徒景年也不跟他们讲什么亲亲睦睦之类的道理,这些讲了也没什么用,干脆如同上辈子看过的百家讲坛一样,对那些四书五经里面的文章进行解析,他这辈子过目不忘,皇室藏书也很多,涉猎范围很广,因此旁征博引,言之有物,便是宫学里的师傅们听着也是颇为感慨,有人私底下说,若是太子不是太子,专心治学的话,将来又是一个有名的大儒。
对此,无论是徒景年还是承庆帝都是嗤之以鼻,大儒有什么用,在皇帝眼里,除了会耍几句嘴皮子,追忆一下春秋里面所谓的圣天子,暗恨自己没遇到这样的圣人,还能有多少用处?徒景年所会的却是经世治国的东西,其他的,与他而言,不过是小节而已。
不管后来如何,一直到现在,承庆帝对徒景年还是非常满意的,孝顺能干,性情看着平和,但是心中自有底线,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最重要的是,徒景年权欲心并不算重,并不会跟承庆帝争权,这也是为什么徒景年如今在外面名声已经很是响亮,但是却没有对这个儿子产生什么忌讳之心的原因,很多时候,在这方面,徒景年甚至是有一些粗疏的,他根本不会急着在朝臣面前表现自己,他有自己的步调,而且很有计划性,这也让承庆帝比较放心。
承庆帝自觉自己还很年轻,没到需要儿子为自己分忧的年纪,因此,如今的他,对包括徒景年在内的儿子,多半是表现了一个慈父的态度,当然,相比较而言,他对徒景年更加器重就是了。
徒景年却也没有如何着急,他如今还年轻呢,上辈子这个时候,哪怕是几次跳级,这会儿还在学校念书,跟老师斗智斗勇呢!上辈子自己做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也是到了差不多三十岁了,这白捡过来的一辈子才过了不到四分之一,有什么好着急的。因此,哪怕一些人在他耳边鼓噪,他也充耳不闻,反而直接将那些人给处理掉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将人调到东宫的外围,失去了太子的信任,自然有的是人要去踩他,然后,也就没什么然后了。
承庆帝在东宫自然也有人,听说了这样的事情之后,眼中闪过一丝杀气,对于这些敢于教唆太子的人,承庆帝从不吝于施展雷霆手段,因此,竟是亲自命人,将东宫的几个人带走了,却也给了一些人一种圣上对太子不复从前信任的信号,顿时,一些人心中生出了一些别的念头。
☆、55
朝廷上开始了简单的试探,一些御史充当了出头鸟,开始弹劾太子不务正业,不知道好生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反而折腾一些奇技淫巧,还有就是参与商贾之事,与民争利,总而言之,太子实在是有失储君风范,潜在意思就是,太子实在是不对的地方太多了,圣上你也不缺儿子,干脆换个太子吧。
承庆帝是何等人也,差不多是权谋里面泡大的,会说话就知道跟兄弟在先帝面前争宠了,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偷偷摸摸陷害兄弟,因此立刻就发觉了这些人的意图,这是想要动摇太子的地位啊!而且他想得更深,什么叫不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本朝的皇帝什么时候真的尊崇儒家了,难不成,这是对皇家不满。还有什么奇技淫巧,那都是太子下面的人做的,朝中众人,谁家手底下没几个工匠,工部负责的不就是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的事情吗?太子有些个人爱好又怎么了?再有什么与民争利,这完全是为了朝廷的千秋万代着想,那么多产业,养活了多少贫苦百姓啊,要不是这样,你们这些人能那么安安生生地兼并土地?难不成是因为那些产业收容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户,叫这些人少了佃户,甚至是隐户?承庆帝直接阴谋论了!
财务报告是精简过的,上面不过写着如今在哪些地方,有了多少作坊,每个月能够做出多少肥皂,多少香皂,能卖出多少,招收了多少无以为生的人做工,一个月利润有多少什么的。
承庆帝见了不由吃了一惊,这里面最不让他看在眼里的就是盈利,但是在徒景年提醒过之后,就知道,一个县一个月就有几百甚至上千两银子,全国加起来,可就是个挺夸张的数字了,这里面,按照收税的比例的话,朝廷也能多上一笔不小的税收。尤其,这里面,一个作坊需要的人工也很是不少,一个作坊消化个百八十个人不成问题。何况,按照徒景年的意思,以后这样的工坊都不会少,一个县城总共才有多少人,有个几万个人了不得了,几万人里头,真正是没有生计顶多只有半成,如此一来,一个县里头,类似的工坊,有个十个八个,差不多就能解决问题,即便遇上灾年,也不至于走投无路。
徒景年见承庆帝的神色,自然知道他已经看到了好处,因此说道:“儿臣在长安附近已经做了尝试,可见此事可行,肥皂这玩意,最便宜的不过是不到一升糙米的价钱,大多数人家都用得起,洗澡洗头洗衣服都用得上,因此用得也快。日后人口滋生,只有用得越来越多的道理,却是不愁卖不出去!日后就算方子泄露出去了,别的作坊,照旧还是得招工找人做的,要不然形不成规模!最近已经有一些商人在想着过来搭线了,儿臣毕竟久在宫中,对外面这些事情也搞不清楚,不知道这些商人的素日品行如何,因此,想来想去,还是得麻烦父皇出马了!”
承庆帝莞尔一笑,他琢磨着,徒景年还是缺人,东宫那边能用的人其实不多,詹事府的人多半是在詹事府兼职的,他们在朝中也有自己的正职,而且这种事情,徒景年也使唤不了詹事府的人,东宫虽然有产业,但是管事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而这工坊的事情,却不是三五个人就能搞定的,如果交给那些商人的话,徒景年又觉得不怎么放心,这才找到了自己头上,心里不免得意,毕竟还是小孩子,事情想得不周全。承庆帝对这种小作坊却是很有兴趣的,这样的地方,看似不起眼,实际上,颇有些可为之处,承庆帝琢磨一番之后,笑吟吟道:“既是如此,那些作坊的利润,朕却是笑纳了!”
徒景年苦了脸,期期艾艾道:“父皇,起码得意思意思,花点钱买一下方子吧!”不过心里却想,就算开了作坊,别的都好说,没有烧碱,却是弄不出来的。
承庆帝笑得很得意:“既然让父皇给你帮忙,哪有还让父皇出钱的道理,记你一功便是了!这事回头朕便派人跟你那边作坊的管事商量,别的你就别管了!”
徒景年故作失落地点了点头:“儿臣好歹办了这么大事,父皇不赏点什么?”
“嗯,当然要赏!”承庆帝一本正经道,“看时候不早了,便赏你与朕一块用膳吧!”
徒景年笑嘻嘻道:“谢父皇赏赐,儿臣真是好久没跟父皇一起用膳了,实在是想念的紧!”
“这幅模样,难不成膳房苛待了东宫不成?”承庆帝也是笑道。
“怎么会,不过,在东宫总是一个人用膳,没有父皇陪在身边,总觉得心里不习惯!便是玉食珍馐,也难以下咽啊!”徒景年说道。
承庆帝哈哈一笑,心里也觉得,儿子大了之后,似乎冷落他了,因此便开口道:“这么大了,还这般小儿女态,平常若是想父皇了,便过来就是,父皇这里还缺你一双筷子不成?”
徒景年立马顺竿爬:“这可是父皇说的,以后儿子经常来,可不能嫌儿子烦啊!”
承庆帝失笑一声:“哪有做爹的嫌儿子烦呢!就怕你长大了,嫌父皇老了,不肯来了!”
“怎么会,不管多大,我还是父皇的儿子啊!”徒景年不假思索道。
父子两个居然自顾自地在这边肉麻起来,旁边伺候的曹安平眼观鼻鼻观心站着,权当自己是件摆设,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徒景年过了很久才知道,承庆帝直接将肥皂作坊变成了锦衣卫通政司的据点,一方面为锦衣卫通政司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财政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情报的搜集,起码因为招收的都是各地失去了土地之类的贫苦百姓,过来批发肥皂的又有不少走街串巷的货郎,对各地土地兼并还有当地一些权贵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不过这会儿,徒景年已经在开发这些快速消费品上得到了乐趣,陆陆续续弄出了不少东西,尤其是日用品,这些其实说白了,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好多才一推出,就有了仿制品,比如说牙刷牙膏什么的,倒是手纸,卖得很好,因为卖得很便宜,看着也非常干净,一般的人家根本降不下成本来,一些出身贫苦的读书人,甚至有直接拿着手纸回去练字的。
最主要的是,徒景年直接叫人弄出了一套铜活字出来,又采用了水力实现大批量印刷,一下子将书本的成本给降低了。反正徒景年已经打算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实现初步的工业化,将社会转型成资本主义社会了,那么,垄断知识就变得没有太多意义了,老百姓的识字率越高,更容易转化成合格的工人,反正,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通过科举的,而且,对老百姓开放的书,最好是各种工具书才行,初步的科学知识也得普及开来,这可是大工程。
哪怕打了承庆帝的名义,徒景年搞出来的水力活字印刷也直接让他在士林中威望大增,读书人就喜欢这种事情,就像是蔡伦,若不是他造了纸,那他不过是个奸佞宦官而已,可是他改良了造纸工艺之后,在史书上名声就很光鲜了。
徒景年对此显然有些迟钝,他在朝堂上的表现还是跟以前一样,多听少说,他希望能够将大晋带到资本主义社会,却并不影响他想要做皇帝的愿望。大晋朝一直在加强中央集权,徒景年显然不可能在这个时代搞什么民主,君主立宪之类的玩意,何况,这关系到他的自身利益,这会儿皇室权威正盛,他享受到了皇权带来的便利,如何会在这个时候,遵从臣子的意思,搞什么圣天子垂拱而治,将权力转而推到臣子身上呢?谁也不想只当个架空的吉祥物啊!
因此,徒景年的做法却是正好,对大臣不如何拉拢,不急于参与国事,虽说在很多人看来,太子有的时候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但是在承庆帝看来,徒景年这样却是正好。徒景年日渐长大,下面的人,包括朝堂上的臣子对徒景年这个太子愈加敬畏,东宫的地位非常稳固,哪怕承庆帝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却也不希望日渐长大的儿子染指独属于自己的皇权。因此,对徒景年喜欢搞一些在他看来细枝末节的东西,一般要么利国利民,要么获益颇丰,承庆帝还是很满意的。儿子很孝顺,赚到钱,大头交给自己,也不急着掺和朝政,却也是一心为了大晋还有徒家的千秋万代着想,自然是好儿子。
不过,东宫威严日盛,地位越来越稳固,却也让不少人觉得失望了,首当其冲的便是华阳宫。
皇后这几年没了猪队友,看起来聪明了许多,起码没出什么昏招了。只是对自个那个儿子却是非常紧张,五皇子,也就是长乐郡王徒景逸被皇后当做眼珠子一般守着,对他几乎是有求必应,宠爱非常,承庆帝对徒景逸也很是宽容,毕竟,当年立他为长乐郡王,又给他取名为逸,可见承庆帝对这个儿子的期望,不过是希望他能够做个富贵闲人罢了,因此,虽说不至于经常与徒景逸见面,培养什么父子之情,却对他很是放纵,即便徒景逸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承庆帝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结果,这更是给了皇后一种错觉,觉得承庆帝对徒景逸还是很宠爱的。殊不知,别说是皇帝了,这个年代的任何一个父亲,如果对自己的儿子抱有很高的期待的话,绝不会是做一个对儿子溺爱非常的慈父,而是会严厉要求,时刻鞭策。就像是贾政一样,也就是对贾宝玉,才会恨不得时时耳提面命,即便贾宝玉作诗作得很出彩,心里高兴,也要贬斥一番才好,你看他对贾环,可有这般耐心?
如今宫中最受宠的皇子还有三皇子,三皇子周岁的时候,承庆帝便亲自赐了名,大名为徒景睿,这个睿字,可不是一般人会取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睿字一般用于形容帝王深明通达,一般人还真配不上这个字。这个名字取了之后,含光宫差点没变成众矢之的,德妃很是被后宫的醋意浸泡了一番,不过,德妃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德妃如今年纪也不算小了,偏偏承庆帝对她一直盛宠不衰,相应的,对徒景睿也很是宠爱,徒景睿生得很是俊秀,小小年纪就显出聪明伶俐来,承庆帝自然对他颇有不同。
同一年出生的皇子里面,四皇子夹在中间就比较尴尬了,林充容位份只能说是平常,圣宠也很平常,两三个月才能见一次圣颜,四皇子生得又比较敦厚,看着既不像是承庆帝,也不像林充容,据说长得很像林充容的兄长,外甥似舅本是平常,但是在皇家,又不缺儿子,很多皇帝想要废太子的原因都是子不类父,何况是平常的皇子,因此,三皇子五皇子都取了名字之后,四皇子才得了赐名,不过是宗人府那边送过来的一个字,最终叫了徒景清,听起来不好不坏,也就那样了。
随着几个皇子的长大,宫中的派别也变得分明起来。
☆、54
淑妃贤妃她们如今几乎是没有生儿子的希望了,淑妃当年指望抱养四皇子,结果,承庆帝回头就给四皇子的生母晋了位,哪怕只是九嫔之一,也有资格抚养自个的孩子了,淑妃的打算自然落了空,贤妃还有一个女儿,这年头公主跟大多数女人一样,上半辈子靠父亲,下半辈子靠兄弟。承庆帝对几个女儿说起来并不是很上心,也就是在吃穿用度上比较大方,对于女儿的生活教育什么的,一股脑儿都交给了生母,公主跟皇子不一样,公主是可以跟在生母身边长到出嫁的,到了年龄,配了合适的女官嬷嬷,单独教养一直到可以选婿的时候,这也让公主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往来,也生不出多少姐妹之情,或者是嫉妒之意来。
因此,淑妃和贤妃如今在宫中算是无欲无求,她们心里头其实倾向于东宫,毕竟这些年来,她们也看得出来,徒景年是个性子比较温和的人,对兄弟姐妹看着也很心软,对她们这些庶母,虽然从不亲近,却也比较客气,这对于她们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本质上来说,她们就是妾室,太子是嫡子,你让一个嫡子对父亲的侍妾有多少好感与尊重,那也没什么可能性啊!但是,其他的几个皇子就不同了,他们的母亲是她们的竞争对象,互相之间要说什么姐妹情深,那简直是笑话,因此,无子的嫔妃更希望保持现状,当然明面上却不会掺和到类似的事情里面。
徒景平和柳昭仪那边,同样也是倾向于太子,只是徒景平如今还在读书,还没有接触朝政的意思,不过,在宫学里面,却也是表现出了一副亲近太子的样子。林充容原本待在淑妃宫中,如今哪怕有了自己的宫殿,也是跟淑妃站在了一起,反正徒景清现在还小,她也没那么多野心。
另外就是德妃了,甄家这几年愈发受到承庆帝的器重,甄应嘉在江宁织造任上已经做了好几年,另外,甄应嘉的弟弟甄应煦也得了两淮巡盐御史的位置,甄家如今光是做官的人就有四五个,另外,又跟不少世家权贵搭上了线,俨然成为了朝中新贵。承庆帝又时时加恩,奉圣夫人那边年年三节两寿都收到不菲的赏赐,甚至还得了承庆帝的御笔,被甄家做成了匾额,挂在了正堂上。
娘家人争气,自个比较受宠,儿子也是聪明伶俐,在承庆帝心中颇有地位,德妃就是块木头,这会儿也发芽了,何况,德妃当年进宫的时候,就怀着光大家族的心思,如今不过是野心更大了而已,她已经不满足于将来仅仅做个太妃了。每每见承庆帝对自个的儿子徒景睿多有赞赏,常有勉励之词,心中不免就生出野望来,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不能当太子呢!她如今也是正妃之一,以往偷偷看史书的时候,也发现,没几个朝代的皇帝是嫡长子或者是太子出身啊?若是自个的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后,自家也就成了皇帝的外家,可是一步登天了!
当然,德妃的野心被埋在了她依旧温柔和顺的外表下,哪怕再有野心,徒景睿还是太小了,还没入宫学,甄家底蕴还是有些浅,不过,她不着急。
皇后的心思,就几乎是路人皆知了。皇后如今不知道是不是得了高人指点,安静了许多,不曾跟之前一样做出什么蠢事来,对徒景年,也能有一些好脸色了。不过,皇后也有不如意的地方。苏家真正的实力,其实还在现在的三等承恩公府,之前因为承庆帝的态度,还有自身的利益问题,承恩公府对分出去的苏均一家子几乎没了什么往来,哪怕承恩公府守制回京之后,苏均一家子硬着头皮上门打秋风,却直接被承恩公府拒之门外,两家实际上已经是分道扬镳,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对此,苏家的宗族其实还是心里有数的,苏均跑到族中找族老哭诉,却被族老轻描淡写地推了回去,族老当年也是参与了那件事情的,自然知道苏牧的原意,无非是给苏家多一条退路,如今这个样子却是正好,不管是太子还是徒景逸谁上位,都不会牵连到整个宗族,而且总有一支能够得到好处,如今这个局面,自然是对宗族最有利的,因此,苏均最终失望而归,心中暗自诅咒不已。回头又命人往宫中传了消息哭诉,皇后对此也是无可奈何,这年头,宗族的力量可不是说着玩的,尤其,皇后在宫中立足,也得打着苏家的旗号,要不然也混不下去。只得咬着牙,加倍给娘家赏赐,好让父母兄弟日子过得好一些。因为底气不足,身边又有人出谋划策,让她不要轻举妄动,起码在徒景逸真正长成之前,要稳住,皇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哪怕心中别扭,明面上总算不再像以前那样弄些粗暴直接却叫人厌烦的手段了,因此,后宫如今还算平静,平静的结果就是,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又有一个皇子,两个公主出生了。
徒景年已经对日渐庞大的兄弟姐妹队伍麻木了,承庆帝的确是龙虎精神,平均一年就有一个孩子生出来,尤其,承庆帝正是盛年,生孩子的嫔妃一般身体也已经发育完全,加上如今的医疗技术,皇宫里这么多年压根没有孩子夭折,尤其,这年头已经有了成熟的种痘技术,便是寻常百姓,五六岁左右也种了痘,这也让天花这一大杀器压根没什么用武之地。
对于新出生的弟弟妹妹,徒景年一般也就是按照惯例,送上一笔相对比较丰厚的礼物,其他的事情,想必这些人也不放心徒景年插手。
徒景年对此没太多反应,不代表别人没有,皇帝子嗣多,在很多人眼里不是坏事,但是再有心人眼里,公主也就罢了,所有的皇子都是自己儿子的竞争者,因此,难免心中不爽。不过,当年秦充容的事情在前,一时半会儿,也没人敢触犯承庆帝的底线。
承庆帝如今也就是只管生而已,反正皇家不缺养儿子的钱,他的感情是有限的,也分不出太多慈父之心给别的儿子了,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地养,到了时候上学,十五六岁给儿子选个差不多的岳家,封个爵位,让儿子出宫开府就算对得起他们了,别的也别指望承庆帝给更多。
徒景年如今去宫学的频率已经降低到了五日一次,而且承庆帝为了营造太子的权威,直接让徒景年给下面入学的弟弟还有宗室子弟讲学。徒景年也不跟他们讲什么亲亲睦睦之类的道理,这些讲了也没什么用,干脆如同上辈子看过的百家讲坛一样,对那些四书五经里面的文章进行解析,他这辈子过目不忘,皇室藏书也很多,涉猎范围很广,因此旁征博引,言之有物,便是宫学里的师傅们听着也是颇为感慨,有人私底下说,若是太子不是太子,专心治学的话,将来又是一个有名的大儒。
对此,无论是徒景年还是承庆帝都是嗤之以鼻,大儒有什么用,在皇帝眼里,除了会耍几句嘴皮子,追忆一下春秋里面所谓的圣天子,暗恨自己没遇到这样的圣人,还能有多少用处?徒景年所会的却是经世治国的东西,其他的,与他而言,不过是小节而已。
不管后来如何,一直到现在,承庆帝对徒景年还是非常满意的,孝顺能干,性情看着平和,但是心中自有底线,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最重要的是,徒景年权欲心并不算重,并不会跟承庆帝争权,这也是为什么徒景年如今在外面名声已经很是响亮,但是却没有对这个儿子产生什么忌讳之心的原因,很多时候,在这方面,徒景年甚至是有一些粗疏的,他根本不会急着在朝臣面前表现自己,他有自己的步调,而且很有计划性,这也让承庆帝比较放心。
承庆帝自觉自己还很年轻,没到需要儿子为自己分忧的年纪,因此,如今的他,对包括徒景年在内的儿子,多半是表现了一个慈父的态度,当然,相比较而言,他对徒景年更加器重就是了。
徒景年却也没有如何着急,他如今还年轻呢,上辈子这个时候,哪怕是几次跳级,这会儿还在学校念书,跟老师斗智斗勇呢!上辈子自己做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也是到了差不多三十岁了,这白捡过来的一辈子才过了不到四分之一,有什么好着急的。因此,哪怕一些人在他耳边鼓噪,他也充耳不闻,反而直接将那些人给处理掉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将人调到东宫的外围,失去了太子的信任,自然有的是人要去踩他,然后,也就没什么然后了。
承庆帝在东宫自然也有人,听说了这样的事情之后,眼中闪过一丝杀气,对于这些敢于教唆太子的人,承庆帝从不吝于施展雷霆手段,因此,竟是亲自命人,将东宫的几个人带走了,却也给了一些人一种圣上对太子不复从前信任的信号,顿时,一些人心中生出了一些别的念头。
☆、55
朝廷上开始了简单的试探,一些御史充当了出头鸟,开始弹劾太子不务正业,不知道好生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反而折腾一些奇技淫巧,还有就是参与商贾之事,与民争利,总而言之,太子实在是有失储君风范,潜在意思就是,太子实在是不对的地方太多了,圣上你也不缺儿子,干脆换个太子吧。
承庆帝是何等人也,差不多是权谋里面泡大的,会说话就知道跟兄弟在先帝面前争宠了,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偷偷摸摸陷害兄弟,因此立刻就发觉了这些人的意图,这是想要动摇太子的地位啊!而且他想得更深,什么叫不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本朝的皇帝什么时候真的尊崇儒家了,难不成,这是对皇家不满。还有什么奇技淫巧,那都是太子下面的人做的,朝中众人,谁家手底下没几个工匠,工部负责的不就是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的事情吗?太子有些个人爱好又怎么了?再有什么与民争利,这完全是为了朝廷的千秋万代着想,那么多产业,养活了多少贫苦百姓啊,要不是这样,你们这些人能那么安安生生地兼并土地?难不成是因为那些产业收容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户,叫这些人少了佃户,甚至是隐户?承庆帝直接阴谋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