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穿成民国小可怜 第95节
“老板,一本《周六邮报》。”
“好的,刚到的杂志,还热乎的,您等等,我马上拆给您。”老王一边说着,一边拆开包着杂志的牛皮纸,随即,他整个人一愣。
“老板?”买杂志的洋人见老板呆立不动的模样,脸上露出了不满的神色。
送货的张顺见状,赶忙从撕开了缝隙中的包装袋里拿出一本递给洋人,“您好,二十便士。”
然而当张顺看到他递给那个洋人的这本杂志的封面时,他和老王一样,都呆住了。
“哇哦,这次的封面居然是一个华人医生和一个华人小孩?”洋人接过杂志,说出了王旺和张顺心里的话。
《周六邮报》这一期的封面居然是一个华人医生和一个华人小孩!
王旺和张顺对视一眼,两人的手同时猛地向牛皮纸包装盒里伸去。
因为伸得太快,两人的额头重重撞到了一起,同时发出一声“哎呦”的痛呼声。
但是他们此刻已经顾不上这个了,两人同时快速拿出一本《周六邮报》,随即激动地翻开。
一分钟
两分钟
王旺和张顺同时抬头,用一种深沉的目光看向对方,这花里胡哨的英文字在讲些什么呢?
同一时刻,同样的场景也在不同的报亭发生。
“华国人?真的假的?”
“华国的医生将两截断掉的手指缝了回去,说就是这个小男孩的手,哇哦,这是真的吗?”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里的外国人看着《周六邮报》发出了一阵阵惊呼声。
“周六邮报,周六邮报,英国周刊刊登世界第一例断指再植术由我国医生完成。”
“周六邮报,周六邮报,英国周刊刊登世界第一例断指再植术由我国医生完成。”
上海市区,几个平时只卖报纸的报童将自己全部积蓄给了报亭,拿了基本《周六邮报》在街上叫卖。
街两旁有人不是从店里探出头来。
“这报童在说什么啦,英国报纸啊,登了咱华国医生?”
“真的不啦,哎呦呦,你们瞅瞅,好像真的是呀,你封面上是咱们华国人。”
“真的啊。”有拿着公文包的中年人从早餐店里冲出来,“周六邮报,给我拿一份。”
“好嘞,诚惠两元。”小报童利索地从包里拿出《周六邮报》。
公文包男子闻言脸上露出肉痛的神色,但看着封面上两张明显属于亚洲人的脸,咬牙拿出两块银元递给报童。
他返回早餐店的时候,整个早餐店里的人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有些坐不住的直接脑袋就凑了过来。
炸着油条的店老板一边装盘一边道:“曲老师,您文化人给咱们念念,咱华国人真上了英国人的报纸了?听着像是好话来着,您给说说,今天的早餐就当我请您。”
那位被称为曲老师中年人笑呵呵用手帕擦了擦早餐店的桌面,随即将他新买的《周六邮报》放在上面,他看着封面上的标题,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激动用标准的英文念了出来。
“哎呦,曲老师,咱听不懂这些鸟文,你说咱华国话。”
曲老师看向早餐店里面含期待的众人,他们有和他一样的老师,有学生,还有黄包车夫,普通工人,相似的脸,相似的表情。
“《周六邮报》里说,我们一位年轻的华国医生,成功将一个小孩断掉的手指接了回去,这是世界外科史上的第一例!”
“世界?还第一例?咱华国医生这么厉害的?他叫啥名字?”
曲老师闻言,迅速翻开杂志,他一目十行,随即终于在正文里找到了这位医生的名字。
“他叫叶一柏!”
第096章
曾经有人那句话说得对,华国人现在确实需要一剂振奋剂了。
各大报亭,不管是公共租界还是法租界还是上海市区,报亭的正中心位置都摆上了这本显眼的英文周刊。
路过的外国人看到这期英国周刊的封面居然是一个亚洲人,不免会起好奇心买一本,而华国会英文的大学生、文化工作者们早就开始自发地宣传这一新闻。
华国的学生、文化工作者、小店老板、职员、富商,凡事口袋里有两块闲钱的,路过报亭都会下意识地拿一本。
一股子振奋而热烈气氛在整个上海蔓延开来。
大同路25号,上海外事处
张素娥已经在外事处上了两天班了,裴泽弼的动作很快,那天晚上回去后,第二天就来了消息,还亲自把张素娥送到了大同路上的外事处大楼。
裴泽弼陪着张素娥上楼办入职手续,期间外事处的几位负责人也纷纷出来接待陪同,让张素娥好好享受了一把特权阶级的待遇,这更加坚定了她把叶娴和裴泽弼拉郎配的念头。
这“阿姨阿姨的”总没有“妈”来得亲。
张素娥这神兵天降,领导陪同入职的待遇,自然引来了不少人眼红的目光,再加上张素娥文化水平确实低了点,别说英文了,就算是华国字也都是没有认全的,私下的风言风语更是甚嚣尘上。
不过经过这么几天,张素娥也算是看明白了,这外事处啊,有干实事的人,但大多数人也就是普通人,并没有她想象中的这么风光。
圣约翰要来的那个学生,她也打听过,就是来帮忙做杂货的普通员工,单说在外事处的地位,还不如她这个管仓库的呢。
因此,她对叶一柏选择医生这条路的抵触就没那么深了。
这时候,一个平时看不起她这个关系户的外事处员工拿着一份《周六邮报》兴冲冲地跑进大楼,他挥舞着印着叶一柏照片的杂志兴奋地喊道:“咱华国的医生,完成了世界首例的断指再植术,登上英国人的杂志了。”
“这可是《周六邮报》,英国销量最大的周刊杂志之一,里面说这条新闻会同步刊登在英国国内的国际版上,能让全英国甚至全欧洲全球的人都看到!”
“而且,你们知道吗。”
那个外事处员工说着,又从兜里掏出一份报纸来,“这是前几天英国参赞托马斯先生出车祸的报道,我发现现场救助的医生居然就是这位叶医生,你们看,这里,现场目击者的采访。”
他举着报纸大声朗读起来,“现场医生沉着指挥,持续一个多小时现场抢救,终于将托马斯参赞的女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外事处本就只有一层楼,各科室的办公室离得都不远,他这么一喊,所有人都听到了,纷纷探出头来。
“给我看看,给我看看。”
“哎,我还没看完呢,你别抢啊。”
《周六邮报》在几个人的争抢中飞出,掉落到不远处张素娥的跟前。
张素娥蹲下身来,将《周六邮报》捡起来,轻轻用袖子擦了擦杂志的封面。
她刚站起身来,那个平日里看不起她的那个外事处职员就冲到了她跟前,紧张兮兮地一把夺过张素娥手里的杂志,“阿姨,您看不懂英文,就不要跟我们抢了吧。”
张素娥闻言,面带笑意地看了那位职员一眼,十分大方地将手里的杂志递了过去,她笑道:“你说得对,我看不懂英文,我就是心疼我儿子的照片被你们这么甩来甩去的,慢慢看。”
说着,她在那个职员惊愕的目光中优雅地转身离去。
看着那个职员惊愕、欲言又止的模样,张素娥心里一阵痛快,让你看不起老娘,呵……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还发生在圣约翰大学以及公共租界的裴公馆。
圣约翰大学作为上海数得着的高等学府之一,消息向来是极为灵通的,前几日托马斯参赞出车祸时的现场照就有人提出照片里的医生像叶一柏的疑问,但是那时候并没引起广泛关注。
如今《周六邮报》一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自豪的,质疑的,一时间整个圣约翰都在讨论叶一柏的事。
裴公馆里,邹老爷子看着这份报道,啧啧赞叹,“难怪那个臭小子这么护着,这小医生厉害啊,给我们国人长脸。”
还有杭城,杭城那几家作为第一批刊登“断指再植”新闻的报社,刚刊登出来的时候被很多自认清高、聪明的人驳斥,伊莱恩等外国记者一开口,他们就跟着冲锋陷阵,将杭城那几个报社骂得狗血淋头。
这些杭城报社可是死盯着事情发展,想要扳回一城的,《周六邮报》一出来,就有人带着它上了通往杭城的火车。
《周六邮报》的一篇报道,拨动了不少华国人的心弦,它的影响力正以上海为中心,慢慢向四周扩散开去。
而这一篇报道的主角,正捧着一本外国的故事书慢慢地读着。
谢阳托着腮坐着,旁边病床上躺着还没醒来的冯然,裴泽弼拎着从饭店打包来的吃食从病房外走进来。
“好了,不要缠着你叶叔叔讲故事了,先来吃饭。”裴大处长将一份份吃食摆到小桌子,笑道。
谢阳正津津有味地听着,闻言绷着一张小脸看向裴泽弼,严肃道:“是叶哥哥。”
裴泽弼闻言,伸手用力揉了揉谢阳毛茸茸的脑袋,“我就是叔叔,他就是哥哥了?臭小子还搞区别对待的。”
谢阳转过头去,又不说话了。
因为叶一柏告诉谢阳,冯然虽然睡着,但他是能听到外界的声音的,于是谢阳居然每天跑到冯然床边给他读故事,读完了他知道的所有故事,就让护士医生讲,然后他记下来再背给冯然听。
这几日下来,冯然还是没醒,但是谢阳的自闭症症状,却是减轻了不少,毕竟他脑子里没故事了,就得硬着头皮问护士问医生,这一次两次下来,谢阳整个人都活泼了不少。
裴泽弼拉了椅子,在叶一柏身边坐下。
“你刚值了夜班,白天又来看这个臭小子,会不会累。”裴泽弼道。
叶一柏喝了一口汤,又是弛津饭店拿手的海参松茸汤,弛津饭店老板拍裴泽弼马屁的技能绝对是点满的,这一连串吃食,他喜欢的,谢阳喜欢的,和裴泽弼喜欢的居然一个不落。
裴泽弼和谢阳也就算了,他才去过一次弛津饭店,那些人居然连他的口味都记下了。
“还好,昨天晚上没什么事,下半夜我有睡过,倒是你,白天都不用上班的吗?”
“我舅公,就是邹老先生少有来沪,我请了一个礼拜的假陪他。”邹老爷子这次上海一行,说是为了断指,但实际上涉及各方势力的博弈,还有裴泽弼久久未恢复官职,却能以处长的身份越过市府把持上海市治安大权的事,此间重重,繁琐复杂,就不必和叶一柏详说了。
叶一柏有些诧异地看向裴泽弼,请假陪老人,没想到这位裴大处长居然会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那你不用早点回去吗?”
“舅公也很关心阳阳,让我多来看看他。”裴泽弼说着,夹了一块海参到谢阳的碗里。
谢阳抿闻言看看裴泽弼,又看看叶一柏,随即好似小大人般地摇摇头,悄悄将海参挑出来放到不起眼的碗下。
“谢阳的身体已经没问题了,他的心脏只要不受到大的刺激就不会有事,我建议谢阳家里可以常备一个氧气罐,还有他身边跟的人最好学习一下心肺复苏的手法,这个不难。”
“好。”裴泽弼立刻点头。
“至于冯然,他的各项指标恢复得也很不错,大概率是能醒过来的。让谢阳和桂婶多跟他说说话,这对谢阳也有好处。”
“好。”裴泽弼继续点头。
叶一柏转头看他,“你就没自己的意见。”
裴泽弼眨眨眼,“我觉得你的意见就挺好。”
叶一柏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又来了,可是他看得仔细,裴泽弼说这话的时候非常认真,根本就没有一丝暧昧的意味。
他迅速将视线转开,“我这个是专业意见,本来就挺好的。”叶医生努力为自己找补了一句。
裴泽弼眼中漫上笑意,“对,叶医生说得都对。”
“好的,刚到的杂志,还热乎的,您等等,我马上拆给您。”老王一边说着,一边拆开包着杂志的牛皮纸,随即,他整个人一愣。
“老板?”买杂志的洋人见老板呆立不动的模样,脸上露出了不满的神色。
送货的张顺见状,赶忙从撕开了缝隙中的包装袋里拿出一本递给洋人,“您好,二十便士。”
然而当张顺看到他递给那个洋人的这本杂志的封面时,他和老王一样,都呆住了。
“哇哦,这次的封面居然是一个华人医生和一个华人小孩?”洋人接过杂志,说出了王旺和张顺心里的话。
《周六邮报》这一期的封面居然是一个华人医生和一个华人小孩!
王旺和张顺对视一眼,两人的手同时猛地向牛皮纸包装盒里伸去。
因为伸得太快,两人的额头重重撞到了一起,同时发出一声“哎呦”的痛呼声。
但是他们此刻已经顾不上这个了,两人同时快速拿出一本《周六邮报》,随即激动地翻开。
一分钟
两分钟
王旺和张顺同时抬头,用一种深沉的目光看向对方,这花里胡哨的英文字在讲些什么呢?
同一时刻,同样的场景也在不同的报亭发生。
“华国人?真的假的?”
“华国的医生将两截断掉的手指缝了回去,说就是这个小男孩的手,哇哦,这是真的吗?”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里的外国人看着《周六邮报》发出了一阵阵惊呼声。
“周六邮报,周六邮报,英国周刊刊登世界第一例断指再植术由我国医生完成。”
“周六邮报,周六邮报,英国周刊刊登世界第一例断指再植术由我国医生完成。”
上海市区,几个平时只卖报纸的报童将自己全部积蓄给了报亭,拿了基本《周六邮报》在街上叫卖。
街两旁有人不是从店里探出头来。
“这报童在说什么啦,英国报纸啊,登了咱华国医生?”
“真的不啦,哎呦呦,你们瞅瞅,好像真的是呀,你封面上是咱们华国人。”
“真的啊。”有拿着公文包的中年人从早餐店里冲出来,“周六邮报,给我拿一份。”
“好嘞,诚惠两元。”小报童利索地从包里拿出《周六邮报》。
公文包男子闻言脸上露出肉痛的神色,但看着封面上两张明显属于亚洲人的脸,咬牙拿出两块银元递给报童。
他返回早餐店的时候,整个早餐店里的人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有些坐不住的直接脑袋就凑了过来。
炸着油条的店老板一边装盘一边道:“曲老师,您文化人给咱们念念,咱华国人真上了英国人的报纸了?听着像是好话来着,您给说说,今天的早餐就当我请您。”
那位被称为曲老师中年人笑呵呵用手帕擦了擦早餐店的桌面,随即将他新买的《周六邮报》放在上面,他看着封面上的标题,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激动用标准的英文念了出来。
“哎呦,曲老师,咱听不懂这些鸟文,你说咱华国话。”
曲老师看向早餐店里面含期待的众人,他们有和他一样的老师,有学生,还有黄包车夫,普通工人,相似的脸,相似的表情。
“《周六邮报》里说,我们一位年轻的华国医生,成功将一个小孩断掉的手指接了回去,这是世界外科史上的第一例!”
“世界?还第一例?咱华国医生这么厉害的?他叫啥名字?”
曲老师闻言,迅速翻开杂志,他一目十行,随即终于在正文里找到了这位医生的名字。
“他叫叶一柏!”
第096章
曾经有人那句话说得对,华国人现在确实需要一剂振奋剂了。
各大报亭,不管是公共租界还是法租界还是上海市区,报亭的正中心位置都摆上了这本显眼的英文周刊。
路过的外国人看到这期英国周刊的封面居然是一个亚洲人,不免会起好奇心买一本,而华国会英文的大学生、文化工作者们早就开始自发地宣传这一新闻。
华国的学生、文化工作者、小店老板、职员、富商,凡事口袋里有两块闲钱的,路过报亭都会下意识地拿一本。
一股子振奋而热烈气氛在整个上海蔓延开来。
大同路25号,上海外事处
张素娥已经在外事处上了两天班了,裴泽弼的动作很快,那天晚上回去后,第二天就来了消息,还亲自把张素娥送到了大同路上的外事处大楼。
裴泽弼陪着张素娥上楼办入职手续,期间外事处的几位负责人也纷纷出来接待陪同,让张素娥好好享受了一把特权阶级的待遇,这更加坚定了她把叶娴和裴泽弼拉郎配的念头。
这“阿姨阿姨的”总没有“妈”来得亲。
张素娥这神兵天降,领导陪同入职的待遇,自然引来了不少人眼红的目光,再加上张素娥文化水平确实低了点,别说英文了,就算是华国字也都是没有认全的,私下的风言风语更是甚嚣尘上。
不过经过这么几天,张素娥也算是看明白了,这外事处啊,有干实事的人,但大多数人也就是普通人,并没有她想象中的这么风光。
圣约翰要来的那个学生,她也打听过,就是来帮忙做杂货的普通员工,单说在外事处的地位,还不如她这个管仓库的呢。
因此,她对叶一柏选择医生这条路的抵触就没那么深了。
这时候,一个平时看不起她这个关系户的外事处员工拿着一份《周六邮报》兴冲冲地跑进大楼,他挥舞着印着叶一柏照片的杂志兴奋地喊道:“咱华国的医生,完成了世界首例的断指再植术,登上英国人的杂志了。”
“这可是《周六邮报》,英国销量最大的周刊杂志之一,里面说这条新闻会同步刊登在英国国内的国际版上,能让全英国甚至全欧洲全球的人都看到!”
“而且,你们知道吗。”
那个外事处员工说着,又从兜里掏出一份报纸来,“这是前几天英国参赞托马斯先生出车祸的报道,我发现现场救助的医生居然就是这位叶医生,你们看,这里,现场目击者的采访。”
他举着报纸大声朗读起来,“现场医生沉着指挥,持续一个多小时现场抢救,终于将托马斯参赞的女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外事处本就只有一层楼,各科室的办公室离得都不远,他这么一喊,所有人都听到了,纷纷探出头来。
“给我看看,给我看看。”
“哎,我还没看完呢,你别抢啊。”
《周六邮报》在几个人的争抢中飞出,掉落到不远处张素娥的跟前。
张素娥蹲下身来,将《周六邮报》捡起来,轻轻用袖子擦了擦杂志的封面。
她刚站起身来,那个平日里看不起她的那个外事处职员就冲到了她跟前,紧张兮兮地一把夺过张素娥手里的杂志,“阿姨,您看不懂英文,就不要跟我们抢了吧。”
张素娥闻言,面带笑意地看了那位职员一眼,十分大方地将手里的杂志递了过去,她笑道:“你说得对,我看不懂英文,我就是心疼我儿子的照片被你们这么甩来甩去的,慢慢看。”
说着,她在那个职员惊愕的目光中优雅地转身离去。
看着那个职员惊愕、欲言又止的模样,张素娥心里一阵痛快,让你看不起老娘,呵……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还发生在圣约翰大学以及公共租界的裴公馆。
圣约翰大学作为上海数得着的高等学府之一,消息向来是极为灵通的,前几日托马斯参赞出车祸时的现场照就有人提出照片里的医生像叶一柏的疑问,但是那时候并没引起广泛关注。
如今《周六邮报》一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自豪的,质疑的,一时间整个圣约翰都在讨论叶一柏的事。
裴公馆里,邹老爷子看着这份报道,啧啧赞叹,“难怪那个臭小子这么护着,这小医生厉害啊,给我们国人长脸。”
还有杭城,杭城那几家作为第一批刊登“断指再植”新闻的报社,刚刊登出来的时候被很多自认清高、聪明的人驳斥,伊莱恩等外国记者一开口,他们就跟着冲锋陷阵,将杭城那几个报社骂得狗血淋头。
这些杭城报社可是死盯着事情发展,想要扳回一城的,《周六邮报》一出来,就有人带着它上了通往杭城的火车。
《周六邮报》的一篇报道,拨动了不少华国人的心弦,它的影响力正以上海为中心,慢慢向四周扩散开去。
而这一篇报道的主角,正捧着一本外国的故事书慢慢地读着。
谢阳托着腮坐着,旁边病床上躺着还没醒来的冯然,裴泽弼拎着从饭店打包来的吃食从病房外走进来。
“好了,不要缠着你叶叔叔讲故事了,先来吃饭。”裴大处长将一份份吃食摆到小桌子,笑道。
谢阳正津津有味地听着,闻言绷着一张小脸看向裴泽弼,严肃道:“是叶哥哥。”
裴泽弼闻言,伸手用力揉了揉谢阳毛茸茸的脑袋,“我就是叔叔,他就是哥哥了?臭小子还搞区别对待的。”
谢阳转过头去,又不说话了。
因为叶一柏告诉谢阳,冯然虽然睡着,但他是能听到外界的声音的,于是谢阳居然每天跑到冯然床边给他读故事,读完了他知道的所有故事,就让护士医生讲,然后他记下来再背给冯然听。
这几日下来,冯然还是没醒,但是谢阳的自闭症症状,却是减轻了不少,毕竟他脑子里没故事了,就得硬着头皮问护士问医生,这一次两次下来,谢阳整个人都活泼了不少。
裴泽弼拉了椅子,在叶一柏身边坐下。
“你刚值了夜班,白天又来看这个臭小子,会不会累。”裴泽弼道。
叶一柏喝了一口汤,又是弛津饭店拿手的海参松茸汤,弛津饭店老板拍裴泽弼马屁的技能绝对是点满的,这一连串吃食,他喜欢的,谢阳喜欢的,和裴泽弼喜欢的居然一个不落。
裴泽弼和谢阳也就算了,他才去过一次弛津饭店,那些人居然连他的口味都记下了。
“还好,昨天晚上没什么事,下半夜我有睡过,倒是你,白天都不用上班的吗?”
“我舅公,就是邹老先生少有来沪,我请了一个礼拜的假陪他。”邹老爷子这次上海一行,说是为了断指,但实际上涉及各方势力的博弈,还有裴泽弼久久未恢复官职,却能以处长的身份越过市府把持上海市治安大权的事,此间重重,繁琐复杂,就不必和叶一柏详说了。
叶一柏有些诧异地看向裴泽弼,请假陪老人,没想到这位裴大处长居然会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那你不用早点回去吗?”
“舅公也很关心阳阳,让我多来看看他。”裴泽弼说着,夹了一块海参到谢阳的碗里。
谢阳抿闻言看看裴泽弼,又看看叶一柏,随即好似小大人般地摇摇头,悄悄将海参挑出来放到不起眼的碗下。
“谢阳的身体已经没问题了,他的心脏只要不受到大的刺激就不会有事,我建议谢阳家里可以常备一个氧气罐,还有他身边跟的人最好学习一下心肺复苏的手法,这个不难。”
“好。”裴泽弼立刻点头。
“至于冯然,他的各项指标恢复得也很不错,大概率是能醒过来的。让谢阳和桂婶多跟他说说话,这对谢阳也有好处。”
“好。”裴泽弼继续点头。
叶一柏转头看他,“你就没自己的意见。”
裴泽弼眨眨眼,“我觉得你的意见就挺好。”
叶一柏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又来了,可是他看得仔细,裴泽弼说这话的时候非常认真,根本就没有一丝暧昧的意味。
他迅速将视线转开,“我这个是专业意见,本来就挺好的。”叶医生努力为自己找补了一句。
裴泽弼眼中漫上笑意,“对,叶医生说得都对。”